食色性也出自哪里

季初爱嚣张 3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真善美 4星

共回答了450个问题采纳率:91.5% 评论

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的观点:“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孟子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并以诗经的观点以及孔子支持诗经的观点为证。

诗经观点:‘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讲:‘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孔子观点: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4小时前

39

或走出寻常 1星

共回答了146个问题 评论

食色性也是出自《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其意思是人的生命离不开两大件事,即:饮食和男女。

2小时前

15

专属情怀 1星

共回答了176个问题 评论

食色性出自杜工部的《赤壁慢》,但这里的“食色”并非指贪食和色欲,而是指享受人生中的美好事物。
在古代文化中,食色性与“享乐主义”有关,可以理解为追求人生中的快乐和幸福,但也需要有度,不能过度放纵自己。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食色”也常常用来描述追求美食、时尚等高品质生活的人们。

21小时前

37

最真的一次 2星

共回答了278个问题 评论

食色性出自人的本能需要。
这是因为食、色、性都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需品。
食指的是人体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和健康;色指的是美好事物的欣赏与享受;性指的是人类繁衍后代、延续生命的本能冲动。
因此,食色性作为人类本能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和人性的表现。
此外,食色性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表现形式,例如在古代文化中,色彩有着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7小时前

45

一只小魂淡 2星

共回答了285个问题 评论

食色性出自《礼记•大学》一书。
因为《礼记•大学》中有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亲民”这个词后面的注解中有“爱民如己”的,而其中的“民”又可以理解为包含“财产、权势、食色等”方面的人,所以“食色”也被放在了“亲民”的范围内。
此外,食色这个词在文化中也有着深入人心的影响,传统的中国视食色为人之常情,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表现。

12小时前

38

伊人碎 1星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评论

“食色性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四)》,是告子的看法,并非出自孟子之口,〈告子上〉是记载告子与孟子讨论关于人性问题,当中涉及对“性善”和“仁内义外”或“义内”的争议,孟子未有就“食色性也”作仔细响应及讨论。

告子对人性看法是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看法,即单单以自然生物性看人性(编者注:即认为人性与兽性相同,只有食、色、性三件事),故认为人性没有所谓善恶之别,就如食欲和性欲都只是人性自然现象,没有善恶之别,“食色性也”这说法反映当时人一般的看法。

6小时前

41

思念樱花林 2星

共回答了283个问题 评论

出自于《孟子·告子》一书。

尽管这一说法出自于“告子”之口,但是,告子是否真有其人,仍有争议,在此先暂不展开,也就是说,孟子很可能是借助告子之口来诠释自己的思想,甚至可以说,告子不过是孟子虚构的一个人物,就好比我们写小说一样,并非是真有其人。

21小时前

30

疯癫的小姐 3星

共回答了362个问题 评论

出自于《孟子·告子》一书

“食色性也”这一说法,强调的是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带有内外这两种需求,而这两种需求对于人来说,主要通过“仁与义”这两种方式来体现。

但是,如果你认为人之本性只有“仁与义”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仁与义”不过是一种比喻,并不能代表人之本性的全部需求。

13小时前

9

无奈的看透 3星

共回答了384个问题 评论

出自:《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原来是孟子与告子辩论,“食色性也”这句话是只不过是告子的论点之一罢了,看来也不是孟子的观点。那么我们平时经常引用这句话,并先说上“连圣人都说过”,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为对人性的三种认识。

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学,也就是主张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4小时前

2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