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头须向国门悬典故及表达效果

愺莓菋 3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呮怼沵憅杺 2星

共回答了68个问题采纳率:97.5% 评论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梅岭三章》中的诗句。原诗如下:“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陈毅在诗中运用了“头悬国门”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 史 记 · 伍 子 胥 列 传 》。

伍子胥对吴国事业忠心耿耿,他又扶助夫差即位,并帮助夫差打败越国。面对卧心尝胆处心积虑的越王勾践,他一次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复仇。可夫差听信谗言,反疑伍子胥谋反,竟于公元前484年秋,赐剑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九年后,越王勾践那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攻进吴国城门。

这个典故表明伍子胥被冤枉的委屈和对国运的担忧。

而陈毅在《梅岭三章》时,是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一身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生命安危,系于一发。正是在这苦虑不得脱身的环境下,陈毅写下了他那气壮山河的绝笔——“梅岭三章”。

在这里,陈毅引用了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山河破碎,国家多难,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亲眼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8小时前

50

花开去看海 1星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评论

典故:是指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心怀报国之志,至死也要头悬国门,亲眼看到日后吴国怎样会被越国所灭。效果:表明作者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16小时前

4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