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十三将

虐心莫离 2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有事烧纸 2星

共回答了295个问题采纳率:97.5% 评论

公元74年,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单于派两万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驻扎了数百人的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此时正值汉明帝驾崩而无暇发兵,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汉兵粮尽,陷入困境。

他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城池。直至章帝继位,才出兵战败匈奴。当援兵来到耿恭守城时,城中仅余26人。待随汉军回至玉门关时,仅剩了13人,而且衣服洞破褴褛,形容憔悴枯槁。玉门关守将感动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1小时前

40

拦截你心 1星

共回答了194个问题 评论

故事发生于东汉时期,当时值守玉门关的守将郑众,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讲的就是东汉汉章帝时期的一个壮举:十三将士归玉门,也被称为疏勒城保卫战。公元74年,东汉成立了西域都护府,被派去值守的将领是耿恭和关宠,他们的职位是戊已校尉。谁曾想,在他们任职的第二年,匈奴就发动了战争,不仅杀害了西域一个叫做车师国的君主,而且,还直逼当时的大汉驻地。

但是,当时耿恭所驻守的地方,虽然是大汉的疆土,但是,因为车师是大汉的属国,一直对大汉臣服,所以,临近车师国的耿恭驻地,驻守的军马,只有几百人,匈奴单于的兵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耿恭给困在了城里。更倒霉的是,当时的东汉,政治政权交替时期,汉明帝去世,国家大丧,举国悲痛下,根本派不了援兵。

更恐怖的是,原本的大汉属国车师国,在被匈奴人攻打后,很快投诚,甚至加入了对耿恭用兵的队伍中去。这也让原本就因为围城,而无粮食的耿恭部队更加雪上加霜。但是,耿恭之所以能够和苏武齐名,是因为他也有苏武的意志。耿恭在围城的情况下,带着士兵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拒绝了匈奴的劝降,还一直坚守着城池。

一直到了汉章帝继位,一切朝政恢复秩序,才有援兵来救援。公元76年,七千人的援兵到了柳中城,打败了匈奴后,还到了叛变的车师国中,同样获得了胜利。史书中这样记载这次胜利:"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牲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原本,打败了柳中城的匈奴人就已经算获得了救援的胜利。因为,耿恭的部队所在地是天山以北,隔着茫茫的雪山,虽然仍是国土,但是路途实在是艰险,所以,很多将领打了退堂鼓。因为,除了大雪封山外,耿恭的部队已经被围多时,凶多吉少的几率更大。但范羌站出来,坚决说:不!

其他人见他如此坚决,就给了他两千人,史书中,并未记载对于他是如何率领着自己的军队,翻过茫茫的雪山,最后到达疏勒城的。但是,对于他们到达疏勒城的那一刻,用了七个字泣血般的字眼描绘:"开门,共相持涕泣。"不知道,哭的是救援的艰难,还是感动于守城的不宜。

然而,当时的耿恭部队,因为被困时日太久,已经从数百人剩到26人。而这剩余的26人,在随援军回城的途中,最后只剩下了13人,而且一个个的非常的瘦弱,当时玉门关的守将郑众见到他们的模样,感动的一塌糊涂,还亲自给他们们沐浴更衣。

而郑众,不仅仅是亲自给他们沐浴更衣,他在见到这13个人后,内心无比的感动,还直接上书给他们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这就是史书中,郑众的奏疏,我们从这短短的几行字可以看到,耿恭部队的不宜,他们的军队人数只有几百人,而敌军的部队是几万人,他们被围困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茫茫雪山,无处求食,他们开山为井,饮雪水解渴,他们煮弩为粮,吃的是自己的弓弩。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救兵回来,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仍然杀敌上千人,是自己军队的几倍之多。

"不为大汉耻",生为大汉人,死为大汉鬼,耿恭部队如此忠勇,就是大汉的军魂啊。背后是自己的国土,即便是饮血水、食弓弩,他们也从未投降,实在是让人动容。可是,在耿恭辛苦守城时,他的老母亲不幸去世。另外,在耿恭守城之时,还得到了一位女性的帮助,她是车师国的王后,而她出身于大汉,当车师后国军队也加入围城时,王后暗中在帮助汉军,提供情报和粮饷。对故国的情思,让王后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

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得出汉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朝代。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很强烈的国家意识,对于家国已经有了充实的责任感。为了自己的国家,那么多人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而《后汉书》作者范晔,就非常的认同这种价值观,他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说: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场东汉军队,跨越千里、翻雪山,过天山,救孤军的行动,虽然在史书中并没有占据多大的篇幅。甚至后世知晓他们壮举的人也不多,但是此事的惊心动魄和热血沸腾下,所展示的大汉军魂、爱国之谊,却千年不朽,万古长青。

21小时前

17

迟来的温柔 2星

共回答了72个问题 评论

说起十三将士归玉门,也许是一个遥远甚至被遗忘的故事。

  但是,读了他们的故事后,中国人肯定为东汉将士保家卫国的壮志热血沸腾,当年的东汉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英雄辈出,心系国家,千里戎边,宁死不降。

  “十三将士归玉门”其实是一曲艰难守城和誓死救援的壮歌,有顽强,有团结,袍泽情深一直堪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典范。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当年中华民族的自信呐喊。

  说起东汉,大家肯定会想到霍去病北逐匈奴、苏武塞上牧羊、陈汤三千里奔袭。

  但是,有一个小人物一生传奇却默默无闻,曾近带领百余将士在孤悬故土的西域小城抵御数万匈奴大军,泣血坚守达一年之久,最后,仅存十三人踏上故土。

  这个人就是东汉耿恭,他是东汉帝国西域都护府的校尉。

  东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后,在天山北金蒲城派驻兵马数百人。

  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数万大军合围金蒲城,当时的金蒲城只有将士100余人,当时耿恭面对大兵压境的北匈奴军队,毫无惧色。

  他命令守城将士将箭头淬上剧毒,对匈奴大军传话:“汉家神箭,其中疮者必有异!”

  匈奴军队以为是耿恭的心理战,结果中箭者纷纷全身溃烂,匈奴士兵以为神助汉军,慌忙撤退。

  耿恭趁着暴风雨夜袭数万余人的匈奴大营,杀伤匈奴1000余人,匈奴溃败而去,金蒲城之围遂解。

  目送溃败而去的匈奴大军,耿恭丝毫没有喜悦之色,因为他知道,匈奴肯定会卷土重来。

  果然,两个月后,匈奴再次兴兵来犯,西域本就多旱少雨,匈奴竟然堵住了金蒲城外的水源,妄图渴死汉军。

  由于地势高峻,耿恭命令挖井取水,可“穿井十五丈(约35米)不得水”。

  这时候,城中守卫士兵开始用布榨出马粪的汁来喝,或许是冥冥之中神明为大汉将士的精神所感动,先前挖掘的井里竟然涌出甘泉。

  为了表示城中水源充足,耿恭命令军士从城上向下泼水。

  匈奴人大吃一惊,以为“神助汉军”,再次退兵而去。

  但是形势对汉军愈加不利,由于汉明帝9月去世,朝廷正经历新老交替过程,耿恭发出的求援文书迟迟没有任何回应,援兵遥遥无期。

  同时,诸多西域小国见汉军援兵迟迟未到,迫于匈奴威逼,纷纷加入北匈奴阵营。

  当匈奴第三次围攻金蒲城数月之后,汉军已经粮草消耗殆尽,士兵只好煮盔甲弓弩的皮革充饥,但依旧决心坚持抗战,势不投降。

  尽管许多人因为战斗、饥饿、疾病和负伤因素永远长眠在西域这片热土,但是将士们“皆无二心”,同生共死。

  到最后,竟剩下数十人,但是金蒲城依旧在汉军手里,大汉王朝的军旗依旧高高飘扬。

  朝廷新老接替终于结束,当继承皇位的汉章帝得知西域小城的情况后,动容不已,立刻高奏千里救援的壮歌,一支7000余人的部队在风雪中西出玉门关。

  要救援金蒲城,必须要翻越天山,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救援,在当时的条件下,正值冬季要翻越天山,简直是让7000大军命悬一线。

  但是救援部队义无反顾,终于翻越天山来到金蒲城下。

  当耿恭命令打开城门后,全城只有面容枯槁的十三人。

  又是一年的三月,耿恭等十三人随救援大军回到玉门关。

  当汉章帝接见耿恭等十三人时,耿恭说话了:

  “恭以单兵守孤城,无一生之望,不为大汉耻!”

  这是何等的汉家风骨!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永远传承不息的血脉之魂

18小时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