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诚亲王 你怎么评价

烈火灯蛾 3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秌忝菠菜 3星

共回答了315个问题采纳率:96.5% 评论

诚亲王——爱新觉罗·胤祉,是康熙爷的第三个儿子。他可以说是诸王爷和皇子当中学识最渊博的人。 诚亲王虽不好争斗,不屑于俗务,但也绝不是懦弱无能、遇事就避的之辈。大阿哥算计他,他立即就能坑回去。 诚亲王虽然热衷于文学、编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朝局的清醒的认识,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他由于擅长书法因而受命书写康熙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诚亲王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他在熙春园23年(1707-1730年),文化盛事频繁。胤祉的老师和门客全是学者和无功名的布衣,如陈梦雷、杨文言、周昌言等。依靠这些人他主持编纂了两部大书《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

1小时前

41

神级男人 2星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评论

首先,感谢邀请作答。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许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始终处于夺嫡热门人选的四爷、八爷还有他们身后的一帮皇亲贵胄、朝中重臣,也许对于剧中的三王爷诚亲王基本没有什么印象,但细细品之,竟然发现,诚亲王能够在剧中独善其身并最终得以善终,不乏他自己的手腕与智慧。

首先,毫无疑问,诚亲王是诸王爷、皇子中最有学问之人。

再者,其人虽不好争斗,不屑于俗务,但也绝不是懦弱无能、遇事就避的之辈,从下面的几件事情中便可看出端倪:

一、大爷暗中算计他,结果被康熙直接一语点破,而后来诚亲王也不失时机的借机地报了此仇;

二、在热河之时,康熙没有让他代替自己招待蒙古王公贵族,他虽有些失落地走进屋子,甚至连李绂的招呼也都没回应,只是轻轻掀起衣角坐在椅子上,但终究一言未发,终未知可否,有的,仅仅只是一个能够反映出其内心落寞之情的背影。

三、在康熙皇帝宾天,一群皇子正在床前为立储之事扭打成一团之时,诚亲王却没有任何动作,仅仅只是静静的搂着几岁的小弟弟,默默念佛。他既没有公开站出来,像十七弟那样信誓旦旦的说遗诏是传位给四阿哥,也没有站在八爷那边,对康熙皇帝宾天之前所说的话语进行任何解读。但当诏书宣读后,诚亲王却又是第一个俯身称臣,拥立四王爷即雍正皇帝位,从中,也不难看出他明哲保身的性格。

四、后来李绂先给他透露了伯伦楼考题泄密之事,诚亲王在认真分析时局后,劝李绂先暂时把事搁下,不要禀报,这么做,一是因为尚未确定考题是否真的以被泄露,二是知道雍正皇帝正为了诺敏的事而雷霆大怒,此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贸然觐见,一旦所报之事与事实不符,自己也极有可能引火上身。待后来正如李绂所料,果然东窗事发,此时他能够非常明确的建议李绂去找李卫帮忙,一事因为李卫确有能够调兵的权利可助其搜查考场,二来考题泄密之事非同小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出来的,诚亲王在没有确凿证据指认是何人所为的情况下,只能冀希望通过李卫,这个雍正皇帝身边的亲信之人,先来捅一捅这个马蜂窝,换做旁人,不仅没有这个胆量和魄力来接手这个差事,况且事情一旦办砸,就不单单是一颗人头落地的大事,但李卫毕竟是雍正皇帝一手调教出来的、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胆大、心细又有手段,而且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就算出了什么岔子,也完全可以借助于雍正皇帝对李卫的感情来抹平一些事情。所以在关键时刻,诚亲王指点李绂去找那个被正统文人(当然也包括李绂在内)所瞧不上的李卫帮忙,不仅说明诚亲王有识人之明,还对复杂的朝局有着深刻的了解。

五、再到后来,雍正皇帝派诚亲王、弘时、弘昼一起,去抄八王爷的家,弘昼以活出丧为名,硬是在家闭门不出以谢绝这个差事。当时的诚亲王已然看出弘昼的心思却未点破,其实,看着诚亲王一脸的无奈,在他的心中,何尝又不想学学弘昼,免得落那个无情无义的骂名,但是他知道,这是雍正皇帝亲自安排的,也许事情本身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抄家的范畴,弘昼作为雍正的皇子,可以不去,但诚亲王作为雍正的兄弟,如果自己硬要推辞不去,尤其是在那个敏感的时刻,就不能不引起雍正的猜疑,自己能否善终也就不得而知,所以,诚亲王也只得硬着头皮,和弘时一道去办这个棘手的差事。

纵览看出诚亲王的所作所为,尽管其热衷于文学、编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朝局的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他能够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吧。

21小时前

34

末日花开 3星

共回答了315个问题 评论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许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始终处于夺嫡热门人选的四爷、八爷还有他们身后的一帮皇亲贵胄、朝中重臣,也许对于剧中的三王爷诚亲王基本没有什么印象,但细细品之,竟然发现,诚亲王能够在剧中独善其身并最终得以善终,不乏他自己的手腕与智慧。

首先,毫无疑问,诚亲王是诸王爷、皇子中最有学问之人。

再者,其人虽不好争斗,不屑于俗务,但也绝不是懦弱无能、遇事就避的之辈,从下面的几件事情中便可看出端倪:

一、大爷暗中算计他,结果被康熙直接一语点破,而后来诚亲王也不失时机的借机地报了此仇;

二、在热河之时,康熙没有让他代替自己招待蒙古王公贵族,他虽有些失落地走进屋子,甚至连李绂的招呼也都没回应,只是轻轻掀起衣角坐在椅子上,但终究一言未发,终未知可否,有的,仅仅只是一个能够反映出其内心落寞之情的背影。

三、在康熙皇帝宾天,一群皇子正在床前为立储之事扭打成一团之时,诚亲王却没有任何动作,仅仅只是静静的搂着几岁的小弟弟,默默念佛。他既没有公开站出来,像十七弟那样信誓旦旦的说遗诏是传位给四阿哥,也没有站在八爷那边,对康熙皇帝宾天之前所说的话语进行任何解读。但当诏书宣读后,诚亲王却又是第一个俯身称臣,拥立四王爷即雍正皇帝位,从中,也不难看出他明哲保身的性格。

四、后来李绂先给他透露了伯伦楼考题泄密之事,诚亲王在认真分析时局后,劝李绂先暂时把事搁下,不要禀报,这么做,一是因为尚未确定考题是否真的以被泄露,二是知道雍正皇帝正为了诺敏的事而雷霆大怒,此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贸然觐见,一旦所报之事与事实不符,自己也极有可能引火上身。待后来正如李绂所料,果然东窗事发,此时他能够非常明确的建议李绂去找李卫帮忙,一事因为李卫确有能够调兵的权利可助其搜查考场,二来考题泄密之事非同小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出来的,诚亲王在没有确凿证据指认是何人所为的情况下,只能冀希望通过李卫,这个雍正皇帝身边的亲信之人,先来捅一捅这个马蜂窝,换做旁人,不仅没有这个胆量和魄力来接手这个差事,况且事情一旦办砸,就不单单是一颗人头落地的大事,但李卫毕竟是雍正皇帝一手调教出来的、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胆大、心细又有手段,而且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就算出了什么岔子,也完全可以借助于雍正皇帝对李卫的感情来抹平一些事情。所以在关键时刻,诚亲王指点李绂去找那个被正统文人(当然也包括李绂在内)所瞧不上的李卫帮忙,不仅说明诚亲王有识人之明,还对复杂的朝局有着深刻的了解。

五、再到后来,雍正皇帝派诚亲王、弘时、弘昼一起,去抄八王爷的家,弘昼以活出丧为名,硬是在家闭门不出以谢绝这个差事。当时的诚亲王已然看出弘昼的心思却未点破,其实,看着诚亲王一脸的无奈,在他的心中,何尝又不想学学弘昼,免得落那个无情无义的骂名,但是他知道,这是雍正皇帝亲自安排的,也许事情本身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抄家的范畴,弘昼作为雍正的皇子,可以不去,但诚亲王作为雍正的兄弟,如果自己硬要推辞不去,尤其是在那个敏感的时刻,就不能不引起雍正的猜疑,自己能否善终也就不得而知,所以,诚亲王也只得硬着头皮,和弘时一道去办这个棘手的差事。

纵览看出诚亲王的所作所为,尽管其热衷于文学、编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朝局的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他能够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吧。

18小时前

5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