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人生

俽杺楿畩 3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命葬泪海 2星

共回答了210个问题采纳率:99.5% 评论

高尔基 (1868—1936年) 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7小时前

40

廢物利用 4星

共回答了471个问题 评论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生于苏联下诺夫戈罗德镇,苏联作家、诗人、政论家。

他先后加入民粹党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随后参与主持《真理报》专栏,因十月革命的影响与布尔什维克政权产生分歧,后受斯大林邀请回国,成为苏联的一面文化旗帜。其代表作有《母亲》《童年》等。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去世。

5小时前

5

你我的结局 2星

共回答了245个问题 评论

高尔基人物生平

  1.经历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作

  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学应象“警钟”一样唤醒和推动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是表现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1895年写的《依则吉尔的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898年,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作品,也有现实主义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有《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

  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主要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凄惨和市侩的卑鄙龌龊,同时也表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觉醒,表达他们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和抗议。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汉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代表作:《切尔卡什》。

  小说《切尔卡什》(1895)生动地描写了老流浪汉切尔卡什勇敢、独立不羁、不屈从于金钱和保持人的尊严的高贵品质,说明尽管这些人的精神包袱还很沉重,但比起自私、庸俗的小私有者却高尚得多。在艺术上,《切尔卡什》充分显示了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作品刻画复杂性格的卓越技巧。

  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最简洁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1905年革命前后(1900——1909)是高尔基思想和创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段时间高尔基由于积极参加革命运动、与列宁结识和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世界观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创作上也更加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力求创造新的英雄人物,写出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东西来。

  1901-1910年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剧本,其中有的反映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市侩的精神空虚。在《小市民》一剧里作者第一次描写了先进工人尼尔的光辉形象。这些剧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

  1910年革命后,高尔基的创作达到了成熟阶段。剧本《敌人》(1906年)第一次描写了向资产阶级正面进攻的工人阶级的战斗集体,塑造了共产党人辛佐夫的典型形象。同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母亲》(1906年)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两部作品同为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

  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同列宁会晤。

  1906年高尔基写出了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母亲》和《仇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主人公巴威尔和母亲尼罗芙娜的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列宁称赞这部小说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提出它对俄国工人“有很大的益处”。

  两次革命间(1908——1917)可作为高尔基思想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1905年革命失败后,此间,高尔基曾因长期侨居意大利,思想上受到党内机会主义派别“造神论”的影响,高尔基一度接受造神说,发表作品中篇小说《忏悔》(1908),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还写了许多重要作品:《夏天》《三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俄罗斯童话》《海燕之歌》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其中《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以他的自身经历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

  1922年高尔基出国养病,病中完成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年)。

  1928年回国后,目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景象,热情高涨。晚年除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特写、政论、评论文章外,还著有史诗型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年)。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大会主席。

  1936年6月18日2点30分,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68岁。

2小时前

3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