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忆秦娥》这个词牌的所有词

身材惹火 4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糖暁甜 4星

共回答了402个问题采纳率:99.5% 评论

编辑本段【词牌来源】

《忆秦娥》词牌,最早出自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据称作者是李白,但毫无任何根据,而且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盛唐诗人无一人作词,在李白有生之年,社会上并无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牌。总上所述,现一般认为是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萧,嫁给仙人萧史。在作者词中指的是一个秦地(今陕西省一带)女子。写她自从爱人出了远门,她夜里睡不安稳,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总是音信杏然。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

编辑本段【词牌格式】

○⊙▲

○○⊙●○○▲

○○▲

⊙○⊙●

●○○▲

⊙○⊙●○○▲

⊙○⊙●○○▲

○○▲

⊙○⊙●

●○○▲

(注:○=平●=仄△=平韵=▲=仄韵)

忆秦娥 无名氏

忆秦娥,词牌名。为晚唐宋初时期词人所作。

词谱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编辑本段【词牌名篇】

忆秦娥

[宋]范成大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赏 析

范成大共五首《秦楼月》(即《忆秦娥》),都抒写闺怨,这首最精彩。一般的怀人怨情,感情浓露,而本词却无一言怨愁,抒情婉曲。 上片描写春天月夜景色。这是一个静谧的月夜,高楼埯映在绿荫之中,只露出一角; 栏干的影洒落地上。情调非常温馨。朗月中清风徐来,可一“露”字却露端倪, 女主人公深夜不眠,独在月下痴情思念。可无一字直写。下片写回到楼内闺房的情影。 首句的“催”和“咽”以及上片的“风” 都是以动衬静, 但多了暗暗的愁恨。 “灯花结”,在“暗溪”的氛围中为之一振,于是有了后面梦到江南的慰藉,以夜月实景起,以春梦虚境止。静谧和温馨掩盖了淡淡的离愁,确别有风味。

忆秦娥

作者: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2]伤别。

乐游原[3]上清秋节,咸阳[4]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全部注释

1.《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2.灞陵:汉文帝刘恒之墓。《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3.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八里,汉代称乐游苑,唐人称乐游原。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

4.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此词作者亦有疑。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讹作李太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袭承错误归在李白名下。明代以来经专家考证,为五代末期或宋朝人的作品。

【赏析一】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出处:古诗词鉴赏

【赏析二】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唐末宋初词人的独特感情。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忆秦娥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赏析】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今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乔小南)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蓑草。

【赏析】

这首词借鸿雁北以反悔感慨,表达了对中原残存的悲悼和人民痛苦生活的关怀,反映他恢复祖国统一的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大地已经春回。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边过来的鸿雁正及早的归去。塞垣,泛指北方边境地区。鸿雁,生长在北边之地,故又称塞鸿。它是一种候鸟,秋季自北方飞向南方避寒,春季自南方买回北方。这样,鸿雁就成为南北联系的一种象征。

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各取所长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旧中国时魏国的都城,即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含意非常丰富,是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礼之情。然而,南宋政权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如今残存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真是“尺幅有千里之势”。“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这地。边声。边疆的军号、马嘶等声音地处边防,却边声悄寂,反映南宁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备废驰,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慨尤其强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但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招致金人的入犯而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画栋雕梁也成了废墟;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刚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把祈求故国丢三落四在脑后。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指责。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非常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茫的广阔图画,鲜明突兀,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体味,与宋人《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忆秦娥 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1小时前

43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