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辈分用字寓意

畅所欲言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咆哮者 4星

共回答了440个问题采纳率:99.5% 评论

清太祖努尔哈齐为了要凸显其宗族在整个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因而选择当时的国号金 ,冠于原姓氏觉罗之前,意即是努尔哈赤的宗族是以国家为姓氏,爱新觉罗即为国姓。

在满人入主中原后,有些方面吸收了汉化文,比如写谱排字辈。从康熙皇帝开始,在为他的儿子命名时,第一字都用胤,胤禛、胤详、胤礼,雍正的儿子,第一字都用弘,乾隆皇帝弘历、和亲王弘昼。乾隆时,规定永绵奕载四个为后代字辈,道光时增加溥毓恒启为后代字辈,咸丰增加焘闿増祺,溥仪又增加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为后代字辈。爱新觉罗的字辈即有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等二十六个字。

宗室子孙可以按字辈排序,但仍有别于皇子皇孙的命名规定。皇子皇孙除第一个字必须依据字辈排行外,第二个字也要按照钦定的偏旁字来命名,如雍正皇帝兄弟第二个字都用示字偏旁之字,胤禔、胤礽、胤祉、胤禛,乾隆皇帝兄弟皆用日字偏旁字,弘晖、弘时、弘历、弘昼。永字辈用玉字偏旁,绵字辈用心字偏旁,奕字辈用言字偏旁,载字辈用水字偏旁,溥字辈用人字偏旁。对于这些钦定的偏旁字,即使是近支宗室也必须照例回避。

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按满族习惯,从名字上分不出辈分。入关以后,康熙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给子孙取名也采用辈分字。他生有三十五子,除夭折的十一子外,其余二十四个儿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辈分字,还规定儿辈为“胤”字辈,孙辈为“弘”。字辈,曾孙为“永”字辈。

公元1722年清雍正皇帝按照避讳的规矩,他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辈分字就不合适了,于是一律改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的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大帝年间,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进呈给孝圣皇后,乾隆大帝的题诗中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后来,他取其中的“永绵亦(奕)载”四字为近支宗室的字辈。公元1776年又规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绵二字改用颐、曼,而别的人仍用永、绵作字辈。

公元1825年从大臣选出的十个字中,清道光皇帝钦定了“溥毓恒启”四字,作为“载”字以下的字辈。公元1857年,清咸丰皇帝又续拟了“焘闾增祺”四字,作为“启”字以下的字辈。

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十四字:“胤弘颐曼奕载溥毓恒启焘闾增祺”。在宗室中,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出生后,要奏请皇帝来取名。还有奉旨改名的,至于对废宗室的改名,则具有惩罚的意味。雍正下旨八弟允祺改为“阿其那”(意味狗),九弟允糖改为塞思黑(意为猪),允祺的儿子弘旺改为菩萨保。对原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皙,乾隆大帝把他开除宗籍,还改名为四十六。

18小时前

3

你只是梦 1星

共回答了113个问题 评论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

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

爱新觉罗氏最初使用的姓氏,据文献记载为"佟"。

据《金史》载,"夹谷"(即交鲁姓)曰"仝","仝"者,"同"也,即"夹谷"汉姓曰"仝",与"同"、"童"、"佟"三者音同。

因此,有的史书译"仝"为"童"或"佟"。

而"夹谷"为女真文译音,在满文中的译音即为"觉罗"。

"觉罗"系以居住地而得姓,汉译角落,引申为故里老家之意。

后来由于日久年深,氏族繁衍和迁徒,于是形成了人口众多的觉罗氏族。

太祖高皇帝为巩固以其为首的女真贵族的统治,强化家族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地位,奉传说中神女佛古伦所生布库里雍顺为始祖,奉有史可查的孟特穆为直系祖先。

在觉罗前面加"爱新","以示其异",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姓氏"爱新觉罗"。

其余的觉罗氏统称"民党罗",以与爱新觉罗氏相区别,如:伊而根觉罗、西林觉罗、阿哈觉罗等。

于是,爱新觉罗氏即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成了"国姓"。

爱新觉罗系满语,译为汉语则是"金子般尊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觉罗族"。

爱新觉罗氏家族按血统亲疏分为宗室与觉罗,以显祖宣皇帝(太祖之父塔克世)本支为宗室,系黄带,兴祖直皇帝(太祖之曾祖福满)、景祖翼皇帝(太祖之祖父觉长安)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

清亡后,族人则皆冠以汉字单姓,只宗室支,仍姓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家族,经四百余年的演变,逐步汉化。

首先体现在名字的汉化上。

清康熙朝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

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

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用字之始。

不过,当时康熙帝未必想用汉字排列一个行辈顺序,因为他没有要求皇子皇孙以外的人也用这个字命名。

但《玉牒》中载,康熙帝诸子名字除胤祯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为"胤"字不对。

其实,康熙帝诸佣际怯?胤"字命名的,胤祯继帝位后,为避圣讳才将其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

乾隆帝弘历不讲忌讳,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帝以"永"字给皇子们命名。

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祖母孝圣皇太后。

乾隆帝在上面题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

此后,永、绵、奕、载四个字就作为后代命名用字了。

乾隆帝晚年将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永琰。

为免众兄弟改名,而将永琰一人改为颙琰。

此后道光帝绵宁继位,也将其名改为旻宁。

咸丰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

从这以后,皇帝与其兄弟都按辈份顺序命名了。

道光时,上述六个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补了"溥毓恒启"四个字;咸丰丁巳年又续"焘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个字。

民国以后,爱新觉罗氏已成平民。

为恐后世不辨宗亲,难明辈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发起重修谱书。

这次修谱由光绪帝七弟载涛牵头,由本枝宗人金松乔、庆厚等人组成修谱委员会。

书名改为《爱新觉罗宗谱》。

逊帝溥仪又增补行辈用字十二个,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

从此,爱新觉罗氏按行辈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来。

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16小时前

2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