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为信的意思是什么

东陵九皇叔 1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泡沫下的鱼 1星

共回答了149个问题采纳率:94.5% 评论

“立木为信”是一句汉语成语,意思是立起一根木柱作为证据,表示真实可信。这句话源自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当时在进行判案时,常常需要在现场立起一根木柱,以作为证据和记录。因为木柱是不可篡改的,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证明方式。

后来,“立木为信”这个成语也被用于比喻一种真实可信的事实或者证据。例如,我们可以说:“这个案件的真相已经通过多种证据得到了证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目击证人的证言,可以说是立木为信。”这句话的意思是,目击证人的证言是非常真实可信的证据,可以作为案件真相的基础。

9小时前

40

滥情通缉 3星

共回答了391个问题 评论

意思是说到做到,言出必行。

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实、诚信的尊重和重视,表明承诺的一种方式,表示言行一致,不假把戏,是诚信与责任感的体现。在古代,立木为信可以被用来约定许多方面的事情,也可以被用在感情中,例如男子利用立木约定婚期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心意和对女子的承诺。此外,立木为信还常常用来记录重大事件、重要记录,以示实践。

7小时前

4

夫人你走好 3星

共回答了3个问题 评论

立木为信字面意思是:通过立下木头这件事取得信用。

出处:

商鞅为取信于民推行其改革主张,在国都南门放一个三丈的木头,然后贴出告示,把此木搬到北门的人,赏赐10金。百姓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都无动于衷。于是商鞅把赏金增加到50金,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木桩从南门搬到了北门,结果立刻得到了50金。这就是后世“立木为信”的由来。

4小时前

34

獨壹无贰 1星

共回答了119个问题 评论

这是商鞅为了取得秦国人的信任,做得一件为树立威信的事,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将木头搬到城门就有奖赏,得到很好的效果。

1小时前

44

花开为君美 2星

共回答了253个问题 评论

  说的就是诚信的意思。一般在文中是当成典故引用。下面是典故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只见那人蹲下身子,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直奔北门而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  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老百姓沸腾了,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  这件事轰动了秦国。谁都知道商鞅言出必行,因此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了富强,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小时前

1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