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品为例分析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文学

嫁衣撩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寂寞的忧伤 1星

共回答了155个问题采纳率:95.5% 评论

《悲惨世界》的经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称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法国文学作品之一。至今,人们对它仍是爱不释手,好莱坞曾多次将它搬上电影银幕,音乐剧也广受赞誉。

这部让雨果构思四十载,下笔百万字的巨著,被托尔斯泰称为“小说之冠”。

巴黎大学教授雅辛斯基在他所著的《法国文学史》中说:

"雨果是我国唯一的一位过去和现在都能打动读者心灵的伟大作家。"

法国著名学者居斯塔夫·朗松说:

"道德观念给前几卷造成了一种无比崇高的意境。"

众多评论者对这部作品的赞誉,不仅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而是因为这部作品本身足够优秀。

小说的故事,在物质丰富、衣食无忧的今天看来,已经很难想象。那是一个黑暗到仿佛透不过光的世界:

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过夜的主教的银器,想要获得开始新生活的资本而潜逃,但是被警察捉回。

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冉·阿让的,使他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化名马德兰的他,从此励志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

在得知了一个失足女性芳汀的悲惨遭遇后,冉·阿让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后,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但曾经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却一心要找他麻烦,试图寻找冉·阿让的漏洞,以及曾骚扰自己的无赖。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冉·阿让的挣扎痛苦又无奈。

01 爱别人,救赎自己

从构思到正式写作完成,经过了40年的时间。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太多话想表达,但是,爱也许是所有话题的永恒。

作品整体上是二元的善恶并行,"大爱与小爱"双线交织,烘托出"人道与秩序"之间的平衡取舍,在结构上对称而完满。

冉·阿让和芳汀都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人,因为一次"小失足"后,所遇之人对待其过错的态度不同,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

前者有幸遇到神父赠予银器得到新生,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对世界充满爱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而芳汀,假如酒馆夫妇不是如此贪得无厌,工头不是如此残酷无情,或者在她要卖掉头发卖掉牙齿的过程中,有一双手曾帮助她,芳汀也不至一步步往深渊中越发堕落。

这世上的恶人,是被无处不在的恶意所催生出来的。

不仅是因为对辞退芳汀一事感到责任,也是在她遭遇中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另一种可能性,冉·阿让方才对"完成对芳汀的承诺"一事如此执着,从而使得珂赛特成为全书中最完满最幸福的角色。她的美丽、聪颖、纯洁、善良,是这个"悲惨世界"的希望。

冉·阿让最初入狱的罪是为了"救姐姐孩子去偷面包",而芳汀泥足深陷的动机也是为了"救我可怜的孩子",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下一代。纵观全书中的亲世代,天真而悲苦如芳汀,狡诈而无良如酒馆夫妇,冷酷而坚韧如警长沙威,心中都再没有"爱"的位置。

冉·阿让所有的,是大爱,是怜悯与责任与赎罪与感恩交织的驱动力,直至他找到珂赛特。那个虽然被遗弃被虐待,却年幼天真,只要妥善保护未来仍然渴望幸福的孩子,让冉·阿让多年被遗忘但却是人类最天然的感情——爱,重新萌发。

也许很多人都曾认为冉·阿让是被珂赛特拖累死的,因此很不喜欢她。但是,直到看到冉·阿让死前在教堂里看着珂赛特露出笑容时,才真正说明这个姑娘存在的意义。

因为爱人别人,让自己获得救赎。

珂赛特是整个悲惨世界里唯一的亮色,她需要毫发无伤,纯洁无暇,这个人物需要一个童话故事般的结尾,这样她才可以带给冉·阿让和整个故事一点希冀和慰藉。所以她只需要去幸福、去爱就够了。

1小时前

2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