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典故及出处

忍痛说再会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生如夏花般 2星

共回答了99个问题采纳率:95.5% 评论

“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所以,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15小时前

43

矢纞諾 5星

共回答了57个问题 评论

“孺子牛”的由来

      “孺子”本是古代人们对小孩子的书面称呼。“孺子牛”这一典故出自《左传》,讲的是齐景公的故事。据史料记载,齐景公晚年非常宠爱小儿子荼。有一次,荼撒娇,要景公扮牛给他骑着玩。景公。不顾自己是一国之君的身份,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荼当牛骑。熟知,荼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下来,手中的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折断了。

       这就是“孺子牛”典故的由来,这一词本来只用于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后来经鲁迅引用,“孺子牛”就变成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意思了。

13小时前

7

雁回首 2星

共回答了77个问题 评论

《左传》。

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    

          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我国历来有师生“亲如父子”的传统美德,老师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像 孺子牛一样辛勤地耕耘,为把孺子培养成才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献、鞠躬尽瘁,不图回报。获得“孺子牛奖”的全国优秀教师刘让贤扎根青海高原乡村几十年如一日,像牛一样兢兢业业地工作,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孩子,刘让贤是广大教师的杰出代表,是“孺子牛”精神的生动体现。

        “孺子牛”精神表现为“深怀爱心,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这些优秀品质都集中体现在我国广大教师身上。因此把老师称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褒奖。

11小时前

3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