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对后世的影响

郁闷恍惚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听噠见慵愛 1星

共回答了124个问题采纳率:93.6% 评论

1 是积极的。
2 李流芳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以婉约派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李流芳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影响力,还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引导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此外,李流芳的诗歌作品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为后来的诗人们开辟了新的艺术路径和表达方式。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综上所述,李流芳作为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的。
他的作品在文学、文化和艺术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3小时前

50

独伤其身 2星

共回答了203个问题 评论

在明代的画坛上,李流芳的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人物。他生活在以戴进、吴伟代表的继承南宋画风的浙派和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相继衰落,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兴盛之时。他所画山水,大多是杭州、苏州、新安等地的景色的写生;画枯树、花草不以摹古为主,也多是由写生而来,因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他的绘画对后来的新安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传课徒稿43幅被清初名士李渔及其婿沈心友请嘉兴籍画家王概整理,增至133页,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画40幅编成《芥子园画谱》。然而提起明代绘画,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当时的画坛领袖董其昌和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吴门四家,对李流芳的关注不够。记载他的文献也及其简略,这和他本身的价值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生平、绘画思想及艺术特色进行研究,以还其本来应有的历史地位。

李流芳 《秋林亭子图轴》 纸本设色 122×40.2cm

李流芳,字长蘅、又字茂宰,号檀园、泡庵道人,晚号慎娱居士。生于万历三年(1575年),卒于崇祯二年(1629年)正月。先世徽州歙县(今属黄山市徽州区)人,后迁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后又三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天启年间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仕途凶吉难料。他感到气馁,回到家乡,绝意进取,筑 “檀园”,读书其中1。他的诗颇有声誉,与当时同里娄坚、程嘉燧、唐时升并称“嘉定四先生”,知县谢三宾因慕其才华,把这四人的诗文刻成《嘉定四先生集》。其中李流芳的诗文十二卷定名为《檀园集》;清代《四库全书》收录其中。清代著名诗人吴伟业有一首《画中九友歌》长诗,把李流芳、董其昌和和程嘉燧、卞文瑜、邵弥、杨文骢、张学曾、王时敏、王鉴等人一起并称“画中九友”并加以歌颂。李流芳的名字也随着“画中九友”的传播而声誉日隆。

明 李流芳 《寒鸦图》

50岁后的李流芳疾病缠身,夜不能寐,便借写字作画以调养身心。他在《题画册》中写道“慎娱居士有幽忧之疾,夜苦不寐,寒冬漏长,独酌易尽,久读伤神,又无观力不耐,枯坐唯赖笔墨可以自遣心手,又托形神暂调意适而忌与梦俱至”。13此时他从冬到春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画了山水二十帧,杂画折枝十帧,楷书与行书共十帧。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以无迹可查。好在我们可以从其流传的同时期的作品来分析他的艺术特色。

对于李流芳的整体艺术风格和绘画思想分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件来概括:

1、敏而多能,注重诗画结合。

《明画录》说他 “画山水出入宋元诸家,而于吴仲圭犹为精诣,竹石花卉,逸气飞动”14;《无声诗史》中也说李流芳 “真敏而多能者也”15, 这也是在其作者姜绍书在分析了李流芳“工诗善书,尤擅绘事”、书法、篆刻无所不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李流芳的绘画成就的取得显然得益于其诗文书印的多方面的修养。纵观他的绘画实践活动,也是宋代苏轼的“书画本一律”16的绘画观的体现。他的画作多有题跋,而他的诗又多是为画的题跋而作。这种诗画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是他文人情怀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他个人才华施展的方式。他的题画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多种,分别收录在他的《檀园集》各卷之中,他的题跋也多有诗意。其《檀园集》第十一卷,被近代邓实、黄宾虹所编撰的《美术丛刊》收录,题名为《西湖卧游图题跋》,这也为我们研究李流芳的绘画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吴中十景·虎丘》

2,慎摹古人,作品多为写生。

李流芳的绘画作品并不一味的临摹古人。他认为绘画就是要在临摹古人的基础上更好地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为与游题画册》中称:“余画无师承,又不喜临摹古人。如此册于荆、关、董、巨、二米、两赵,无所不仿,然求其似,了不可得。夫学古人者,固非求其似之谓也。子久、仲圭学董、巨,元镇学荆、关,彦敬学二米,然亦成为元镇、子久、仲圭、彦敬而已,何必如今之临摹古人者哉!余不能画而知其大意如此。”17他的本意是告诫人们不要死临摹,要善于吸收古人的精华,师古人而为自己所用,变他法为我用,推陈出新,独创一格。另外他所画山水,大多是杭州、苏州、新安等地的景色,来源于其身临其境的对景写生,画枯树、花草亦为写生,而不为古人所左右。从他的《西湖卧游图题跋》画跋如《断桥春望图》、《烟霞春洞》中我们便可看出许多作品都是他实地畅游的写生之作。因而更富有新意,是那些在书房内东拼西凑的临摹之作所无法比拟的。

明 李流芳 《仿米家山水》 立轴

3,强调卧游,主张遣心自娱。

人们之所以把李流芳画跋集取名为《西湖卧游册跋语》,是因为他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卧游”观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他的画跋中多次提到“卧游”。如《题灯上人竹卷》中就有“遇新安山水佳处,当作数笔归以相示,可当卧游”18的跋语。显然李流芳继承了南朝·宋·宗炳的“澄怀管道、卧以游之”的绘画思想。他以虚静空明的心境来对山水进行审美观照,以期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另外,晚年他还把自己的号改为慎娱。这显然也是受了元代画家倪瓒“逸笔草草,聊以自娱”19的思想的影响。他在其文集《檀园集》第一卷《题荃之画兰》的五言古诗中写道“我夕学画时,意亦颇浩渺,不求工形似,但以写怀抱”20的描述;在《题画册》“盖可以自娱,而不可以传者,真慎娱居士之诗画欤”。21可见在李流芳看来他自己画画只是自娱自乐,陶冶性情。这也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看法。对于这种思想,今天的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吸收,不可盲目模仿,而忽视绘画的其他社会功能。

李流芳 《仿古山水图册》 纸本墨笔 26.4×41.8 cm 1627年

说到李流芳我们不能不提到他与《芥子园画传》的关系。《芥子园画传》是李渔的女婿沈心友,根据家中原存李流芳画的山水画稿四十三页,请山水画家王安节整理和增编而成。经过三年后增编到一百三十三页,把山水画各种技法条分缕析的介绍出来,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四十幅,为初学者的楷范。李渔在《芥子园画传序》云: “因伯出一册谓予曰:‘是先世所遗,相传已久’。予见而奇之,细观赏,委曲详尽。无体不备,如出数十人之手。其行间标释书法,多似吾家长蘅手笔。及览末幅,得李氏家藏及流芳印记。益信为长蘅旧物云。”

李流芳 《檀园墨戏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芥子园画传》虽为普及性读物,但详尽而有系统,将高深玄妙的画论,以浅显通俗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图文表达出来,为广大初学者作入门参考,对近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流芳的发轫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由于李流芳所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枯淡幽冷及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正是明末清初之际一些出生于黄山诸县区域内(旧新安郡)的一群遗民画家所要找寻的人生信念和画风。因此他们把李流芳和他的同乡好友程嘉燧、李永昌等奉为典范并加以推崇,形成了在17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的“新安画派”。因此李流芳被后人尊为“新安画派”的先驱之一,这也是生前所没料到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李流芳作为一个富有个性的文人画家,无论在绘画实践、独特的理论及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李流芳,对于今天的绘画实践活动无疑会有积极的作用

1小时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