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史上四大名将

我会皱眉哟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屬於伱的芯 5星

共回答了55个问题采纳率:93.6% 评论

第一位: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森、幼名福松,字大木,号明俨,南安石井人,明天启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平户市千里滨。成功11岁时曾依塾师“洒扫应对进退”为题作文,写下“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也”的惊人之句作应对,其后苦读经史兵法,习练剑术骑射,15岁考中廪生,21岁入南京国子监,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师为取字大木。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军进逼福建,成功对隆武帝表忠心说“臣受国恩,义无反顾,定以死报效陛下”,并献上抗清条陈,建议“据险抗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朱聿键深为赏识,即封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中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

第二位:施琅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清初著名将领。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由于“施琅背郑降清”,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分歧。

第三位:洪承畴

洪承畴,别名洪彦演、洪亨九,明末清初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太傅、少师等职位。洪承畴曾经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功、建议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迅速稳定南方;降清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清军占领江南后,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倡导儒家学说,举荐明朝官吏。1665年,洪承畴卒于都门私邸,享年七十三岁,谥号文襄。

第四位: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开漳先锋,辅胜将军李伯瑶之后。其祖系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渡东村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明末以来,战争频仍,-尖锐,朝政腐败,水利失修,水患频繁。至康熙亲政,把“平三藩”、整治河务和漕运列为首先办理的大事。

1小时前

21

网络让我笑 2星

共回答了230个问题 评论

1.陈文龙

陈文龙是福建 兴化(今福建莆田)人,是南宋抗元名将。年少时好学,后考上进士,因德才兼备,深得皇帝喜爱,在抗元战争中屡建奇功,一度官至宰相。后因怒骂奸臣贾似道而被贬,陈文龙一下台,南宋兵败如山倒,守将纷纷弃城而逃。不得已,贾似道重新启用陈文龙。

​陈文龙上任后,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立马打了几场胜仗。但陈文龙孤军作战,没有帮手,旁边的守将纷纷投降,只有陈文龙保持着气节,宁死不降,最后变成了孤军。没过多久,陈文龙被部下陷害引诱出城,被抓,在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

2.俞大猷

俞大猷是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是我国明代抗倭名将。可能我们只听过戚继光的戚家军,但其实抗倭主力还有个俞家军,他们曾被并称为“俞龙戚虎,证明俞家军不比戚家军差,甚至抗倭功绩还略高于戚继光。俞大猷一生与倭寇做斗争,俞大猷剿灭倭寇,足迹遍及浙、皖、赣、闽、粤五省,一直在抗倭前线,战功累累,倭寇死的他手里的不计其数。

他还凭借自己几十年的战斗经验,先后著成《兵法发微》、《洗海近事》等书籍,为我国军事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海军创始人”。更曾创立兵车营,设计创造了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

3.郑成功

郑成功是福建泉州南安人,是抗清名将。他是清军攻克南京后,南明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他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与清军进行多次对抗。即使后来他的父亲都劝他投降,郑成功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气节,誓死不降。

​之后率军开赴台湾,与荷兰进行了激烈的海战,击败荷兰的驻军,荷兰统帅揆一率残敌五百狼狈退出台湾。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台湾,从此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自此郑成功也成为了民族英雄。

4.林则徐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清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大人, 他是福建 侯官县人。他当任钦差之时,不惧怕西方列强的胁迫,在广东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在虎门销毁。林则徐一直力抗西方入侵,一生都在想办法与西方侵略者做斗争。

​他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21小时前

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