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因《《那一夜》》的赏析

烟酒笑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花终会凋零 3星

共回答了36个问题采纳率:93.6% 评论

林徽因的名作《那一晚》,写的是1921年康桥的“那一晚”。

盖为追忆10年前与徐志摩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初次相遇。这首诗可以说是林徽因对一段隐秘情感的真实、细腻的回溯,也是她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

全诗共两段。以“那一晚”点题开篇,连续出现3次,引出3个片断。这样的排比手法类似于《诗经》的重章复沓。第一句“我的船推出了河心”,以缺被动句倒置于句首,使诗情有了一种跌宕的别样韵致。这样的画面无疑设置了几个悬念:为什么我的船被推出了河心?是谁在推?为何而推?又推向哪里?为什么又是晚上?然而作者却宕开叙事以写景来渲染情感。由“澄蓝的天”“密密的”“迷惘的”静谧安详的环境映衬出“托着”的雅致和“牵着”的柔情,实又为这种将变的情感预设了一种凄惋、迷离的基调。“封锁”一词突出强行介入与不可抗拒。“你和我”又有“分定”的主次,“认取”则有找寻和有了结果的意味,也就是你我“生活的模样”。动词“托着”“牵着”“推出”“封锁”“分定”“认取”见出了相悦、遇阻、分定的过程。

那么,你我在之后怎么样了呢?接下来又作了转折,以四个“到如今”的平行式结构获得递进、层叠且掀起情感波澜的效果,如果说船尚能在河心平稳航行与靠岸的话,那么这船现已被推入不知凶险多少倍的大海里飘摇了。“细弱的”不仅见出了风涛的险恶,也衬出了船的险境。“太阳”“阴影”“红花儿黄花儿”,表现出诗人所思所想,化无形的思绪为有形的象征物,形象生动。也呼应了“那一晚”的“迷惘”,情绪由宁静到暴烈而压抑。

第二段再次转折,“那一天”表明由缅怀过去转向未来,引出全诗的高潮。“走”“跨”“射”因“希望”的轻巧,“顶层”对“层层的阴影”的意图挣脱,“蜜”“滋润”是对感伤的稀释。“带羽翼的箭”“满弦”地射出是多么的迫切!诗人似乎要对前面暗设的问题作一个交结了,联系上文出现的“岸上”,可得出“你”可能还在当初“你我”分定的地方,还继续耕种“你的”“红花儿”“黄花儿”,直到成了生动的“花园”。“鸟般的歌唱”是一种自然状态,是不计回报的,也可以说是有她的目的的——“我静候你的赞赏”,赞赏什么?所有的问题在最后一句得到了解答:“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却是现实的落寞;与行动上的“静候”冷静相比,实际上是心里难抑的“私闯”的激流。一个情感的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理智承受而又不甘,理想情感受阻却又不能自已,既为他人获得理想情感而欣慰,现实中自己又难以放弃情感的复杂心态。“船”作为一种从彼岸到此岸的承载工具便获得了一种深刻的隐喻意义。

诗人以其娴熟的文字技巧和对于美术造型建筑艺术的驾驭也体现在诗行当中,如色彩的鲜明、动态的描摹,视点的多变,从低高、近远、外内、清晰迷离,都显出构思上的独特性。诗行每两句句未大致押韵,前一句有散步的自由,后一句有跳舞的节律。

12小时前

2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