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冗两积什么意思

我给的凶兆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牵你左手 3星

共回答了315个问题采纳率:95.6% 评论

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是指官僚队伍人数日渐增长、严重超编。自宋真宗以来,北宋的官僚人数出现了异常的增长速度。从真宗时期到仁宗中叶,官僚数目由9000增长到17,000,英宗时期又增长到24,000,数量可谓严重超编。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官僚机构设置职能交叉,而且常常因为各种事情增添职务。北宋皇帝为了避免某一官员权力过大,常常会在单一事务上设置多个官员,以此相互制约,但这又反过来导致官员过多。

冗兵则是指军队数量恶性膨胀。宋初禁军不过20万,真宗时涨了一倍,已达40万,而仁宗时更达到了80万,故林冲有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一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宋朝养兵政策的不当。送出朝廷为了避免动乱,便大规模实行募兵制,以此使兵、民相互绝缘。每次遇到灾荒,朝廷都会将大量灾民送到禁军队伍之中,并终身由朝廷发放工资。

我们可以说,宋朝将募兵制当成保证社会稳定程度的一种方式。这么做虽然可以保证灾年不爆发动乱,但却因此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最后一个致命弱点则是冗费。冗费是冗官和冗兵的结果,要养活越扩越大的官僚团队和禁军,自然需要越来越多的钱。

三冗"导致了"两积"。

"三冗"与"两积"指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北宋政府采用增加办事环节、增加官位的方法以图权力制衡。这样的结果是地方上十羊九牧,增大了国家行政成本。人增加了,费用也就增加了。并且唐代府兵制在宋代不再实行,改为招募。这样扩充了兵源,但也相应增加了成本。这也就造成了贫弱。

13小时前

22

江南一梦 3星

共回答了383个问题 评论

"三冗"与"两积"指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冗兵

冗兵问题从宋建国起便初见端倪。宋建都开封,地处中原,四面开阔,无险可守。面对辽、夏、金的威胁,可以说宋立国而无国防。其次,宋太宗赵光义数次亲征失败,使得宋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裁兵、不能复员,更不敢再战。 因此宋的国防战略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只能采用人海战术弥补地理缺陷。

前线长期保留大量军队,后方大设禁军、厢军。 宋长期实行募兵制,士兵募到军中直养到六十岁。实际上,一般士兵只有二十到三十岁可用,剩余三十年战斗力几乎丧失,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为防主帅拥兵造反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兵”,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本质上形成了以多数量替代了高质量的局面。在地方动乱时,中央大量征流民入伍,时时加优以防叛乱,以致庆历年间士兵达一百二十五万之巨。

军队数量增长情况

二、冗官

宋朝政权由陈桥兵变自上而下取得,为防止唐朝朋党之争重演,宋增设官职、广任官僚,以达分权制衡、 巩固皇权的目的。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在中央设立枢密院负责军事。枢密院对皇帝负责,这样就分割了宰相的兵权。又设三司,下设盐铁、户部、度之三部,掌管天下赋税,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即便如此,宋朝统治者仍不放心,又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进一步削弱相权。一番操作下来,宋代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顺带说一句,从宋代开始,宰相就不能再坐着和皇帝议事了。

北宋行政划分(路)

地方机构更加臃肿。北宋时将全国分为十五路,后增至二十六路。路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路以下设州、县等行政机构。各路设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通称“监 司”,分别掌管兵民、财赋、司 法、救恤。地方财权、兵权、司法权直接收归中央,杜绝了地方割据的根基。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吏担任知州,并且规定“三年一替”。后又在各州设立通判官,使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削弱知州的权力。

北宋时地方还设立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等官职,地方官员人数众多,权力分散,就无法与中央政府进行抗衡。也造成地方官僚机构重复设置,人数众多,可谓 “十羊九牧”。

此外恩荫制和扩大化的科举取士, 也是冗官的重要原因。据考一个学士便可荫几十人,即一人当官,家族沾光,不仅儿子,亲属也可以当官。其次,为压制武将势力,宋科举取士人数远多于历代,甚至比明清两代还要多。还专为久试不中、年老无成的举人设特奏名一科,使其不致于积怨造反。估计是看到了唐朝的黄巢,前车之鉴哈!

三、冗费

冗费是冗兵和冗官造成的必然后果。据统计,宋真宗年间,文武官员总数为 9758名,到了宋仁宗年间,增加为17300名,至宋徽宗则高达48377名,这还未算上数倍于官的吏,和百余万士兵。即使北宋政府的税收收入连年增加,帝国财政依旧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帝国的创建者认为分化事权、以官制官可保统治千秋万代,却不料想由此产生的官僚机构膨胀,直接影响整个帝国运行的灵活性、有效性。北宋的后代统治者也看到了危害,实行了一些变法,比如王安石变法,可惜终未成功。

宋朝三冗改革中,裁官、裁军改革都不彻底,仅减少冗费上有一定成效。但冗费产生于冗官和冗兵。因而在冗官和冗兵的弊病解决之前,冗费问题也是无解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三冗的负担如此沉重,那百姓特别是农民的负担,一定很重吧?其实不然,大一统朝代中,只有西晋和北宋没有跨省规模的农民起义。西晋时间太短,北宋可算是唯一!主要在于北宋的财政收入中,农业只占少部分,大部分靠商业和贸易。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宋代能养得起这么多官兵的原因,也从侧面证明了宋代的高度富裕,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顶峰!

11小时前

50

回头路还在 4星

共回答了483个问题 评论


三冗两积:即冗官冗兵冗费。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互相制约,三冗两积的现实已经成为君臣的共识,变法的努力也就成为必然。

8小时前

33

听碎了 5星

共回答了50个问题 评论

"三冗"与"两积"指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4小时前

23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