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什么意思

我性格不好 1个月前 已收到8个回答 举报

吸烟的孩子 2星

共回答了78个问题采纳率:92.6% 评论

慎独的意思含义:指人在没有旁人监督休闲独自待着的时候,更加需要谨慎、慎重从事,自觉遵守该恪守的道德准则。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6小时前

34

陌玍秂 2星

共回答了236个问题 评论

意思:指人独处时谨慎不轻率随便。

“独”,普通话读音为dú。“独”的基本含义为单一,只有一个,如独唱、独立;引申含义为老而无子,如鳏寡孤独。

在日常使用中,“独”也常做副词,表示独自,如独有、独罟。

4小时前

31

漂亮的错误 2星

共回答了227个问题 评论

慎独 - 释义

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拼音

shèn dú

例句

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没有过错,必须从看不见的细微处下慎独功夫。

近义

审慎

畏慎

1小时前

10

尐甶園 2星

共回答了224个问题 评论

意思是指人独处时谨慎不轻率随便。

“慎”,初见于金文时代,上边是“中”中间是“火”;下边是“日”,会意烈日和火对草极易燃烧,应十分谨慎。小篆随“古玺文”结构另制形声字“慎”,以“忄”作形义符,以“真”作声符。反不如“昚”字通透直观。后来逐渐见于楚系简帛,说文,秦系简牍,最后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慎”。

23小时前

32

整理思绪 3星

共回答了373个问题 评论

慎独,汉语词语,意思是在闲居独处中谨慎不苟,在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18小时前

8

不如清醒 4星

共回答了41个问题 评论

意为在闲居独处中谨慎不苟,在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出自《中庸》。

慎者,谨慎、恭谨也。

古时非常讲究做官务“慎”。慎,也叫慎独,“慎”即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没有的。

12小时前

26

嘢少爺 4星

共回答了406个问题 评论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自思考、行动时,要谨慎小心,不易轻信,避免偏差和错误。
这种态度源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思想。
它不仅具有思辨和自省的作用,还可以加强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养,促进人的成长。

5小时前

5

不愿让你辶 4星

共回答了469个问题 评论

慎独,汉语词语,读音为shèn dú,意为在闲居独处中谨慎不苟,在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出自《中庸》。

慎独

慎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伦理思想,它是指人们在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的标准。从儒家典故到后世的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慎独”思想的重要性,它为人们提高个人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代,“慎独”思想仍可以为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1]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种自律意识。正如宋希仁教授所说:“私居独处之时,心曲幽微之地”。要做到“慎独”,就要在隐蔽微小的地方下功夫,在没人的时候也不做坏事。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慎独”思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 ... ,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在当今社会,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慎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 ... 。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大学》是在解释“正心”、“诚意”时讲到“慎独”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大学》认为,所谓诚意,说到底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人的好恶都发自内心,是无法伪装的。所以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也像在大庭广众之下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才算真正做到了诚意。

《中庸》中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无处不在,当然也包括独处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最清楚、最敏感,所以对自己而言,那些最隐秘的事情其实是最暴露的,最微小的事情也是最明显的。真正的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

东汉郑玄也提到“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用力之外,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意念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独”。由此可以说,朱熹把“独”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舆论监督与压力的空间。这是对于“独”的理解上的深化。

王阳明也对“慎独”思想作了发挥,在他看来,即便是在“人所不知,一人独处”的......

23小时前

24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