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公式推导

傻小子 3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丿鱼美人 2星

共回答了291个问题采纳率:92.6% 评论

双缝干涉实验公式可以推导如下:设双缝间距为d,缝到屏幕的距离为L,缝到第k个亮条纹的距离为y_k,波长为λ,则有:y_k = kλL/d这个公式说明了,设定合适的波长和双缝间距,可以实现在屏幕上显示亮纹与暗纹交替的干涉条纹,其间距和数量会随着观察距离和波长大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个公式也是量化实验结果、计算干涉条纹的位置和数量等重要指标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的装置、光源的质量、环境干扰等影响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双缝干涉实验应用到光学仪器的测量、精密加工、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1小时前

48

不让你落泪 2星

共回答了232个问题 评论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用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的经典实验,以下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公式推导的概述:

首先,将一束单色光通过一个狭缝,得到一条直线状的光源。然后,再将这束光通过两个非常窄的缝隙,这两个缝相互平行,缝距为d,得到两条完全一样的光源。这两条光源上的光波相干,它们通过另一片狭缝后可以干涉。

假设两个缝隙中心到屏幕的距离为L,屏幕上的一个特定点P距离第一个缝隙中心的距离为x,那么第二缝隙到点P的距离就是L-d。令缝隙发出的光的初相位为0,则从第一个缝隙中心点出发的光到达P点时的相位差为Δϕ=2πx/λ,从第二个缝隙出发的光到达P点时的相位差为Δϕ=2π(L-d)/λ。如果这两道光具有相同的振幅,则P点上的光强取决于它们的相位关系。

因为sinθ≈tanθ≈x/L,所以可以得出,如果两道光的相位差为奇数倍π,则它们相消干涉,光强将为零;如果相位差是偶数倍的π,则两道光相长干涉,光强达到最大值。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得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公式:

I(θ)=4I_0cos^2(π*d*sin(θ)/λ)

其中,I_0是通过单个缝隙照射到屏幕上的光强;θ是从缝隙到P点的光线与垂直屏幕面的夹角;λ是光的波长;d是缝隙间距。这个公式表明,干涉图案的亮度随着θ的变化而变化,最亮的区域是θ=0处,最暗的区域是θ=nλ/d处。这个公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中。

9小时前

47

依旧很怀念 2星

共回答了77个问题 评论

公式推导的过程如下:

光的叠加原理

根据光的叠加原理,当两束光线相遇时,它们的电矢量叠加形成新的电矢量。因此,如果两束光线相干并且光程差满足一定条件,它们会产生干涉。

双缝干涉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将一束单色光垂直地照射在两个狭缝之间。光通过缝隙后会形成两个相干的光源,它们发出的光线相互干涉。

光程差

假设缝隙之间的距离为d,缝隙到屏幕的距离为D,缝隙到屏幕上某一点的距离为x。对于从两个缝隙出发的两束光线,它们经过的光程差为:

Δ = r2 - r1 = d sinθ

其中,θ为两个缝隙到屏幕上某一点的夹角,r1和r2为两束光线从各自的缝隙到达屏幕上某一点的距离。

干涉条件

如果两束光线的光程差Δ为波长λ的整数倍,即Δ = mλ (m为整数),它们就会产生完全相长干涉,即干涉峰。如果两束光线的光程差Δ为波长λ的半整数倍,即Δ = (m + 1/2)λ (m为整数),它们就会产生相消干涉,即干涉谷。

光强公式

对于某一干涉条纹上的某一点P,假设两束光线的振幅分别为A1和A2,它们的光程差为Δ,它们在点P的光强为:

I = I1 + I2 + 2√(I1I2)cos(Δ)

6小时前

35

暖暖擁抱 3星

共回答了383个问题 评论

△X=L入/d,其中△X是纹间距,L是两屏间的距离,d是两狭缝间的距离,入是入射的单色光的波长。

明纹产生的条件:光程差是单色光1个波长的整数倍。暗纹产生的条件:光程差是半个波长的奇数倍。

2小时前

3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