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混乱的想念 1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月亮湾的情 2星

共回答了271个问题采纳率:97.7% 评论

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政治家、军事家。

忽必烈建立了一个“内蒙外汉,二位一体”的二元化的新蒙古帝国一一一一大元帝国。

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

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帆认为,忽必烈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接受了汉文化。马可·波罗将忽必烈尊崇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称赞忽必烈是“人类远祖阿丹(Adam)以来迄于今日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并认为这是“彼实有权被此名”。

8小时前

18

我不怕 2星

共回答了265个问题 评论

忽必烈在历史上的功绩: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成就: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1、加强了中央集权

忽必烈大力削弱诸王勋贵及汉人世侯的权力,建立了军事、赋税制度。在削夺宗藩领地的行政权、军权及司法权的同时,又从税收、领民关系、食邑官任命等方面,削夺诸王在食邑的实力基础。

2、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

李嬗是红禊军叛逆李全的养子。公元1226年李全降蒙,以每年贡献金币换取山东淮南行省长官之职,后在攻宋战役中败死。李嬗承袭益都行省长官,专制山东达30余年。公元1260年,李嬗被封为江淮大都督,准备兵变。公元1262年,他断然发动军事叛乱,占领益都,后被忽必烈击败,忽必烈借机迫使汉人世侯交出实权和军权。公元1287年4月宗王乃颜(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后裔)反于东北,西北海都许以10万人相助。6月乃颜败于大兴安岭东,被俘处死;海都败则远遁,不备复来。

3、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忽必烈确定“以农桑为急务”,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立各级专管农业生产的机构。中央专设都水监,各处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还限制牧场侵占农田,禁止牲畜损坏庄稼。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镇戍军士开荒屯田和募民实边屯田。屯田政策的实施,使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开垦,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4、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在边疆地区设置岭北、云南、辽阳等行省和土蕃宣慰司、澎湖巡检司等机构,加强对蒙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西藏(当时称为“乌斯藏”)、台湾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6小时前

8

午夜阳光 2星

共回答了297个问题 评论

元世祖忽必烈是第一次统一中国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皇帝,其文治武功可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

他在祖父成吉思汗的影响下,从怀有远大抱负的少年成长成文韬武略的大汗,统一中华民族的历程。

忽必烈在位35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努力适应被征服地区的“经济情况”,坚决实行“汉法”,采用了中原地区比较先进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他平定内乱外,完成了中华民族第四次的统一,建立了多民族国家。

他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鼓励商贸活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拉近了世界距离,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正是欧洲人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所了解的那位“汗八里”(元大都)的大汗。

3小时前

25

人狗一心 2星

共回答了82个问题 评论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开国皇帝,全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之孙。 元宪宗继位后,委他以漠南汉地军国之事。

他有韬略,攻大理、南宋时,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宪宗蒙哥于1259年战死合州,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多伦西北),召集忽里台大会,被推为蒙古大汗,平定其弟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的反叛。

至元元年( 1264)击败反叛者,至元八年,正式建立元朝,至元十三年消灭最后一支抵抗的宋军,统一中国。元朝建立后,他逐步确立了元的政权规制,制订了行省制度,这种制度对明清两代影响深远。又在乌斯藏设立行政机构,以宣政院统 领,确立西藏地区的僧俗政体,从而将西藏地区划入元的版图;

废弃了成吉思汗时建立的分封制,实行赐田制,从而使蒙古贵族转化为地主,大大加强了王朝政权力量; 在经济上,提倡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下令将许多牧场还归农田,禁止掠人为奴,以解放生产力,并在皇朝内设立了司农司、营田司等专门负责农业的机构;

有效地解决了汉族等民族上层与蒙古族贵族的矛盾,不拘民族出身,任用贤才。这些作为确立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21小时前

18

醉影枫眠 2星

共回答了68个问题 评论

忽必烈生于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是拖雷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少年时的他便有着"大有为于天下"的远大志向。

  身为草原部落民族中的一员,他的骑射能力非常强,并且他还精通于汉文的使用,这是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地方。

  在忽必烈的大哥蒙哥即任大汗之位时,他便被他的大哥蒙哥委以对大漠以南汉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重任。在公元1259年之际,蒙哥死于战乱之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便展开了激烈的汗位之争。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终于顺利地夺取了蒙古帝国的汗位,并取年号为中统。攘外必先安内,忽必烈平定了内部各汗国之间的斗争之后,自此便开始着手侵吞中原的计划。

  首先他将燕京(也就是当时的北京)改称中都,然后在中都修建了长达十年才竣工完成的燕京新都,并且废除了以前的蒙古国号,改称为大元,公元1272年,他正式迁入由中都改称大都的新宫。

  从这一系列变更可以看出,虽然当时他们还未将南宋消灭,但却能够足以显示出其称雄称霸,不久便能消灭南宋,一统中原的野心。

image.png

  根基稳固之后,他便开始南下攻宋,先是率军进取南宋的门户襄阳,樊城等地,公元1279年,他终于消灭了南宋政权。在此后,他仍然挥军掠地不断,继而将云南,东北,新疆,西藏等地尽皆据为己有,最终结束了宋、辽、金等并立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实现了中国的又一次大一统,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其盛世规模甚至超越了汉唐时期,元朝的建立也促进了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及融合,不可谓不令人钦服。

  在这样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他要想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得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改革,他知道蒙古族自身的那套管理制度已经并不适用于目前这个大国的统治需求,于是他果断地废除了分土立国等陈旧的治国制度,重新制订了新的朝政制度及官职级别。

  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以掌管全国行政,设置枢密院掌管军务,并设立了御史台以监查百官,我们也都清楚宋朝正是惧怕军藩霸权而威胁皇权最终重文轻武,在边境防御制度上安排文官管制武官而最终内忧虽然未生,但外患却兵戎四起。

  忽必烈财进行了军事方面的制度调整与革新,他将军政与民政分开,成立了二十六队亲兵,以加强军权管理。这一系列的制度的确立目的也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确保自己的统治无虞。

  当然以武力来镇慑百姓以图长安久治其实是个下策,真正的使百姓诚服必须是推出惠民政策,忽必烈鼓舞兴起农桑产业,开垦荒田,并且他还下令继续开凿疏通大运河,将淮河,黄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之间又重新疏通了,并在全国各处水陆线上设立了驿站以方便传递公文,又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了市舶提举司,用来管理海上贸易。

  前文也提到了,他虽然是蒙古族人氏,但却很重视汉人文化,对汉族的儒学思想很是推崇,他鼓励兴办学校,并且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实用的人才。

  忽必烈雄心勃勃,南征北战,想将全世界都踩于脚下。1274年,忽必烈率兵想要征服日本,但因在海上遇到了强台风,无功而返。回到中国后,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于1281年第二次东征日本,没想到这次依然遭遇台风,无法登陆。如此,日本逃过一劫。

  忽必烈建立元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治理中原,但在他的统治下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有效融合,可能在本文中主要讲述了他在国家及百姓治理上有利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马上民族可能也在某些方面上存在其野蛮粗暴的一面。

16小时前

5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