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捐纳制度史料记载

家里有个她 2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泡沫會破 3星

共回答了315个问题采纳率:96.7% 评论

在明朝时期,捐纳制度在朱元璋时期一度被废止,但是“土木堡之变”之后,为了扩充军备,明朝的财政赤字非常严重,要知道军备是最烧钱的,而在朱元璋时期税率就给限制死了,所以捐纳制度又重新开启,口子一开,之后就越开越大。

12小时前

40

暖风洒温 2星

共回答了222个问题 评论

在明朝时期,捐纳制度在朱元璋时期一度被废止,但是“土木堡之变”之后,为了扩充军备,明朝的财政赤字非常严重,要知道军备是最烧钱的,而在朱元璋时期税率就给限制死了,所以捐纳制度又重新开启,口子一开,之后就越开越大。

  1453年为了赈济灾荒,当时朝廷下令,如果向灾区捐献800石粮食的,可以成为贡生,也就是说有资格到国子监就学,这种学子也被称为纳贡生。由于明朝的财政税收一直比较低,而且又是一个依靠农业税的朝代,因此捐纳几乎成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捐纳在明朝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到了正德年间,即使不是儒生身份的,也可以通过捐纳获得儒生的身份,这一类被称为例监生。而且纳贡生和例监生,都是有做官的资质的,相当于官员预备队,和先秦时期有本质的区别。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通过捐纳获得官职呢?在明朝,科举3年举行一次,要通过童生-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如果按部就班从童试到会试,往往需要20多年的时间,如果你出生在竞争激烈的江南地区,可能花费的时间更多。

  明朝时期著名的文人文征明曾经做过统计,当时苏州府一共有1500名生员,也就是考生,3年内仅仅有3.3%的人成功走向仕途,和我们公务员的录取比例有一拼。

  正如梁启超所言:“邑聚干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干举人,而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科举录取比例巨大差距,导致捐纳制度的长盛不衰。

  很多生员要想成为贡生,往往需要等很多年,当时把生员晋级贡生的过程称之为“挨贡”,也就是需要很多年熬出来。而捐纳可以让这些考生跳过从童生到贡生的漫长过程,直接晋级为贡生,算是一种捷径,因此在明朝很受欢迎。

  捐纳,未必全是为了考试,它已经成为科举制度的有机部分,是社会流动的工具,对于作为社会流动的主体的人来说,捐纳在本质上就与科举并无二致。倘若你有更多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捐纳成为知县、知府或者品级更高的官员。这样就可以让一些富裕者,尤其是工商富户有资格参与政治活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捐纳的多种用途

  捐纳除了应对军需,赈灾之外,捐纳还是入仕与铨选的资格、取消或减轻处分、升官晋级等社会问题相关联,捐纳作为社会流动工具,不仅可以推动人才的上行流动,还可以对可预见的下行流动的一种预先防范措施,当下行流动发生的时候,可以利用捐纳减轻或者避免下行流动所带来的损失。

  民间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捐纳成为社会互动的产物,清朝捐纳既可以捐贡生、监生,还可以捐实官资格,还可以捐顶戴、翎枝等虚衔与封典既可捐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府以下、武职参将游击以下等升迁,又可捐降革、留任、离任、原衔、原资、原翎捐复等维持或防止降职;既可捐分发指省、加级、记录等任职,又可捐补原缺、免试俸历俸、实授保举、实用离任、引见、投供、验看、回避等,名目繁多。

  捐纳可以捐即选即用,任职已着先鞭;铨选后可以捐升,捐保举,升迁步伐加快;为官后可捐考满等,可以事先防止下降;如遭降罚,因故去职,可以捐复,拓宽自新再生之路。明清时期无论正途杂途的官员,利用这种机能者大有人在。

  捐纳与科举同样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工具,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支持着科举,捐纳作为社会流动的工具还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长期有效性,科举的作用仅仅限于取得出身资格,一旦取得了这种资格,科举作为社会流动工具的作用就基本结束了,而如果将社会流动放宽到人的整个生涯时,捐纳作为社会流动的工具则具有一种终身有效性。

  捐纳防止下滑流动的机能性,捐纳与科举一样,向“贱籍”之外的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但捐纳所具有的庶民性远较科举广泛,完全循科举求得出身,一定的学力和经济力的结合是科举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在捐纳制度下,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均可捐纳取得出身,一时无法筹措资金的人也可通过借贷的方法捐纳,从而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

  捐纳使用的柔软性,科举作为社会流动的工具有着严格的使用条件,要由本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指定的考试,而捐纳则不然,无论本人自理还是他人代办,无论是作古之人还是刚出世的婴孩,无论是在故乡还是异乡,作为社会流动的工具,可以满足各类社会成员的不同需求,即庶民可以借此获得出身和官僚的铨选资格,官僚可以用它尽快升迁或防止地位下滑,官民还可以用它来光宗耀祖。

  将捐纳结合科举制度考察,再比较捐纳制度与科举制度的特性,从而形象地再现了捐纳制度和科举制度在中国明清社会的功用,正是此项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创意。

11小时前

47

米菲只是兔 2星

共回答了81个问题 评论

捐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大都发生过这种现象.捐纳就是政府公开进行卖官鬻爵的行为.捐纳有多种称呼,如纳粟,鬻爵,买官,捐纳,捐官等.在明之前,大都是政府为了解决一时的国家财政困难的权宜之计,属非常态政治形式;发展到明清两代却变为常态...

8小时前

46

我哀你 4星

共回答了428个问题 评论

捐纳的本来的意思是解决财政上不足,捐的结果一时财政稍好一点,但是,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4小时前

3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