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个作品是隋朝书法的代表作品 1.《龙藏寺碑》 2.《张猛龙碑》 3.《绎山石刻》

雪中的幸福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野味道的我 2星

共回答了206个问题采纳率:93.7% 评论

隋唐气象:唐楷与行草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其文化艺术全面整合,音乐、文学、诗歌、书法、绘画、舞蹈、工艺、建筑等等,形成了一个雄伟壮阔、光耀万代的文化圈,即所谓“盛唐气象”。作为艺术精髓的书法,更是气象万千,蔚为壮观。钱泳曾言:“有唐一代之书……欧、虞、褚、薛,各自成家,颜、师、李、徐,不相沿袭。……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妙境。”真、行、篆、隶、草,各争其艳;欧虞褚薛、颜筋柳骨以及颠张狂素,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写下了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中国书法的发展迈人了第二个高峰期。

  一、南北合流的隋代书法

  隋(581—618),时间很短,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关键时期。它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的尚法楷书奠定了基础。隋结束南北纷扰局面,社会趋向安定,南北书法实现通融(当然,南北朝终结之际,书法已趋南北合流)。沙孟海先生说:“隋代只有短短三十七年,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上承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趋向规范化的新局。这一过渡时间,是我国中世纪书法史上一个大关键,值得做一番综合性的分析研究。”隋朝著名书家有丁道护、史陵及智果等。丁道护书法参合北方朴拙和南方的道媚,名作有《启法寺碑》。史陵善楷书,笔法精妙,书风奇古疏瘦,兼融南北。

  隋代刻石,成就颇高。最具名声的是“六朝集成之碑”——《龙藏寺碑》,此碑点画细瘦遒劲,结体方整宽博。欧阳修曾云:“字画道劲,有欧、虞之体。”孙承泽亦云:“其书方整有致,为唐初诸人先锋。”此外,《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亦可视为开初唐楷书之先声。

  二、灿烂辉煌的唐代书法

  唐代(618907)是晋代以后书法发展的又一高峰,此时,真、行、草、篆、隶齐备,书家林立,众派纷呈,而楷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1.热衷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是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历史名君,同时,也是一位对书法尤其是唐代书法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书法家。他直接倡导了学习和研究王羲之书法的热潮,从而初步奠定了王羲之书法作为历代书法的正统地位。唐太宗亲撰《王羲之传》,下诏搜求羲之墨迹,命人鉴定精拓羲之摹本,并分赐众臣以备研习。更为重要的是,唐太宗还把书法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他设置“弘文馆”,凡五品以上京官必须进弘文馆学习书法,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和欧阳询以弘文馆学士身份在此授以楷法。在国子监中又专设书学博士二人,以书法诠试官吏。由此,举朝上下、举国上下都重视和学习书法。这一方面使得书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书法趋向实用,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尚法”书风。

  唐太宗本人书法长于行、草,得二王法,也善临摹古帖,其传世之作《晋祠铭》、《温泉铭》,写得秀丽妍美,遒劲多姿,深得羲之行书神韵。

  2.接近南帖风貌的初唐四家

  由于太宗对羲之书法的重视,使得初唐书风接近南帖风貌。这从初唐四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的书法巾即可体现。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宁波)人。唐时任秘书监。他是智永的学生,曾得智永传授,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其书用笔圆转而结体方正,外柔内刚,风神洒脱。但继承多,个人风格创新少。他与欧阳询并称欧虞,但书风明显不同,“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其代表作《夫子庙堂碑》用笔道劲圆通.结体端庄平稳,堪称楷书绝作,为历代书家所重。另外他的楷书如《破邪论序》,也很有名。虞的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运笔生动自然,圆润冲淡,很有几分《兰亭序》韵味。他的传世行书还有《左脚帖》、《秋时帖》等。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入唐后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其书初学王羲之,后学索靖等人,风格趋于刚强。他的楷书字形偏长,笔意险峻,疏密得体。“险劲峭拔”是其主要特点,有“森森然如武库矛戟”之称。欧的楷书堪称历代楷书范本,沿袭至今。其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圆兼施,结体缜密精妙,具有温雅而雄强的独特风格。此外,他的楷书还有《皇甫诞碑》、《虞恭公碑》等,行书有《梦奠帖》、《卜商帖》。其子欧阳通,立志学书,勤于研习,遂尽得其父笔意,险峻过于其父,有《道因法师碑》传世。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被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遂良学书,初师虞世南、欧阳询,遂兼得二家之长;又转学王羲之书法,得其神韵。虞世南死后,他被魏征引荐于太宗,一起论书。凭其对羲之书研习之功底,对当时二王墨迹的真伪作了精确的鉴定。其楷书兼具隶法,丰艳流畅,变化多姿。以《雁塔圣教序》对后世影响最大,书体疏瘦劲练,典雅娟秀,可视为代表作。其他楷书还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倪宽赞》、《阴符经》等。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官至太子少保,人称薛少保。在其外祖父魏征家精勤临摹虞、褚书迹,遂以书法闻名于世。其书对褚多有继承,唐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当然,在继承的基础上亦有发展,其书笔势道劲,自成一格。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有《信行禅师碑》、《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存世。

  以虞、欧、褚、薛四家为代表的初唐楷书标志着楷书已经真正成熟。此时,楷书作为应用文字已日臻完美,初唐立碑的盛行直接刺激了楷书的成熟和完美。

  初唐时期,陆柬之以行书闻名一时,孙过庭则以草书著称于世。

  陆柬之(585-638),自幼学书于舅父虞世南,精勤研习二王法帖,笔法精熟,有《文赋》、《兰亭诗》留世,风格不出二王。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吴郡人。工书法,尤精草书。其书论著作《书谱》,理论精辟,书法一流,是学习今草的好范本。

  3.盛唐气象:张旭、怀素、颜真卿、李邕

  在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初唐时期,人们大都视二王书法为权威,因而初唐书法在总体上未能超出晋人藩篱,创新明显不够。而到了盛唐,国势强大,文艺异常繁荣。在文艺领域出现了许多革新现象,如诗歌和散文的革新运动。书法同样进行了实质性的革新和创造。此时,人们思想自由开放,许多书家不再迷信二王书法权威,力求另辟新径;而一些书法理论家则大胆指斥二王书法的不足,如张怀琏在品评羲之书法时便有“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这为盛中唐书法革新创立了理论和舆论基础。这场革新运动的代表书家有张旭、怀素、颜真卿、李邕等,他们的书法可以说是“盛唐气象”在书法上的表现。

  张旭(?-724),字伯高,吴郡(今苏州)人。曾任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工楷,尤善草书。张旭属于那种自由浪漫、狂荡不羁的纯粹艺术家形象,他嗜酒,每饮大醉乃下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世称张颠,又有草圣之誉。他在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草书形式——狂草,从而将草书艺术推向巅峰。其狂草诡奇多变、奇逸奔放,连绵萦绕而通篇浑成,如其草书杰作《古诗四帖》、《肚痛帖》、《自言帖》等。张旭狂草能够痛快淋漓地表达人生各种强烈感情,正所谓:“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据他自述,他看见担夫争道而悟出笔意,闻到鼓乐而悟出笔法。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曼的舞剑并称“三绝”,是“盛唐文化”的最高体现。他的草书对后代书家影响至深。

  另外,张旭的楷书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如传世之作《郎官石柱记》曾被后人推为“唐楷第一”。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长沙僧人。他生性豪放,嗜酒如命,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他出身贫寒,种万株芭蕉,以其叶代纸,苦练书法;还用漆盘、漆板练字,以致“盘板皆穿”,其用功程度可见一斑。曾求教于张旭弟子邬彤、颜真卿而得张旭笔法。他的草书兼有篆籀笔意,自具风格。其草书杰作《自叙帖》纵横交错,一气贯之,如骤雨旋风,千变万化,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震撼力。时人有“以狂继颠”、“草书天下称独步”等评语。他同张旭并驾齐驱,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草书二杰。后人如于右任、沈尹默还有毛泽东等都曾学习怀素草书。除《自叙帖》外,怀素作品《论书帖》、《圣母帖》、《小草千字文》等也驰名于世。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人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变,颜被其缢死,谥文忠。颜真卿性格刚强正直,不畏权势,以忠义闻名于世。后人往往把他的书法同其性格联系起来,如欧阳修曾言:“鲁公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颜真卿曾得张旭亲授,上承王羲之传统,吸取南北朝以来民间书家的精华,就前人而创新意,遂成大家。他的楷书参入了篆、隶笔意,点画浑厚饱满,转折顿挫多变,结体端正宽博,章法充实茂密,形成了雄强刚毅、庄严肃穆而气势磅礴的“颜体”。颜体打破了二王以来“书贵瘦硬”的传统书风,为书法史树立了一座新的丰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颜真卿早期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前者“外圆内方”的字态是其独创,后者则写得庄严而具风致,雄厚而有气度。颜真卿中晚期所作的楷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中兴颂》、《勤礼碑》、《自书告身帖》等等。《中兴颂》清雄道伟、宏博开放,《勤礼碑》高古苍劲、端庄雄伟,《自书告身帖》则奇古豪宕、圆健雍容。

  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二行书”。此稿纵笔疾书,一气呵成;书时他沉浸在悲愤的情绪中,无意于书体的工拙,却笔势飞动,姿态横生,达到了痛快淋漓、流露真情的艺术效果。行书《争座位帖》则如熔金出炉 【台湾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随地流溢,元气浑然。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书师王羲之,又能博采众长,白成一家。他善以行楷写碑,笔力沉雄,独具一格。在书法学习上,李邕反对因袭模仿,曾言“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他开创了以行书人碑的先例。其传世书迹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李秀碑》等等,皆以其创意、新意闻名于世。

4.走向低潮的晚唐书坛

晚唐,同势衰落,社会动荡,书法艺术走向低潮。名家有柳公权、高闲、沈传师等,其中柳对后世影响最著。

柳公权(778 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其书由钟、王入手,遍学隋唐诸家,尤得力于颜真卿,避其肥厚,追求瘦硬,白成一家。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他们的书法代表了唐代楷书的最高成就。柳体字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为代表,其楷书筋骨外露,道劲峻拔,是历代学楷的典范。他同欧阳询、颜真卿以及元代赵孟烦并称楷书四大家,影响深远。

  柳书成名后,唐穆宗曾问其笔法,柳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已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笔谏。柳之行书《兰亭诗帖》,草书《蒙诏帖》亦相当有名。

  晚唐高闲的草书、沈传师的楷书虽然名重一时,但在书法史上影响不算很大。

  三、由唐入宋的枢纽人物——五代杨凝式

  五代,政局不稳,战事频繁,书坛异常衰微。在名家寥寥之际,出现了一个杨凝式,他成为书法由唐入宋的一大枢纽人物。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华阴(今陕西)人。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他畏于政治险恶,以“佯狂”保身,时有“杨疯子”之称。

  其书从颜柳追学二王,楷、行、草皆精。传世书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韭花帖》道劲妍美,法古创新,有五代《兰亭》之称;《神仙起居法》结体新奇,典雅浑厚,很有创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笔势浑厚,多取颜法。

  宋人对杨凝式推崇备至,评价很高,如米芾评其书法有“如横风斜雨,满纸云烟,淋漓快目”。可以说,宋代四家苏黄米蔡以及王安石都极力学习杨凝式,可见杨对宋代书坛的巨大影响。

15小时前

3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