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导演李安

爱人长情 1个月前 已收到6个回答 举报

尛乖乖 2星

共回答了71个问题采纳率:96.7% 评论

我个人是十分推崇《十年一觉电影梦》这本书的。上面很多人的答案中也都提到了这本书。毕竟是安叔 亲口所述,又是他亲自校核,值得我们去反复研读。李安是人不是神。他在电影中所表达的东西都和他 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如果将李安的自传代入到他的电影中,撕开媒体的层层包装,或许我们 可以发现一个与媒体口中有些不同的李安

他是一名成功、谦逊有礼,又不失儒雅的好导演。李安在成名之前,到处碰壁,还需要靠妻子救济, 1995年的时候,李安作为导演拍出了《理智与情感》获得好莱坞的肯定,4年后李安一部《卧虎藏龙》让 他扬名海内外,他也凭借着这一部出色的电影从众多优秀电影中突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

李安的电影,不是很艺术。他的电影可以读解,可以学。他从来不试图讲道理,而是说故事。他的电影 从来都不难懂,也不难看。有的电影,若干元素,一有一无。而李安的电影,什么都有,什么都在,只 是一隐一显,一张一弛。比如说色彩,李安也用大块的。《卧虎藏龙》里,江南是绿的,塞外是黄的, 京城是黯淡的,最终的窑洞是黑色的。点到为止,是那么个意思。始终不是那般铺天盖地用一种颜色的 霸道。而音乐,你沉浸其中而注意不到的音乐,才是电影中的好音乐。

现实中李安也非常真性情的一个人,他以前还没有发迹的时候,曾经一度落魄。他的妻子也说过,当时 反正不知道他将来会怎么样。都是靠着妻子那份工资去养家,妻子也没空去发他牢骚。后来他成名,也 非常感恩这位一路支持他的人。

21小时前

5

吾主安息 4星

共回答了451个问题 评论

我认为李安是一个有才华的导演,也拍了很多的成名作,可我到现在都不明白李安拍的《色戒》是什么意思,是我欣赏不动,还是不符合大陆人的保守观念,里面的有些镜头堪称三级片,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艺术。

《色戒》是作者张爱玲1950年创作,30年后才发表在她的这个子集《惘然记》中。作品主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

里面的女主角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操的女大学生,不畏乱世险恶用美人计去刺杀狗汉奸,多么令人敬佩的爱国儿女,是现在当今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

真是搞不懂,看完《色戒》无删版以后,心里那里还有对爱国女大学生的敬佩心情,满脑子都是(梁朝伟和汤唯)缠绵画面,一脱成就了汤唯,为艺术献身。

我是一个农村人感觉李安把爱国片拍成了…那一类的片子,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希望有好的看法一起探讨,欢迎留言评论。

19小时前

42

断了思念 3星

共回答了335个问题 评论

1 传统。从最早的父亲三部曲到最近的色戒、少年派,主题看似跨越很大,但都离不开家庭伦理,其中《卧虎藏龙》的除了这个还有中国古代社会伦理。传统是李安电影的基石和原动力,是他有别于其他导演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也是他早期总拍不好好莱坞英雄片、特效片的原因

2 克制。电影作为一种十分直观的艺术,或者说作为一种商品,大部分是给人以刺激而不知克制的。好莱坞大片卖特效,国内青春片小鲜肉泛滥。张艺谋、陈凯歌要不艺术得做作,要不被投资方的人民币迷昏了头脑。李安电影是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每个细节都仔细打磨,成片看似波澜不惊,但却直击要害。好的作品都是智慧和经验磨砺出来的,克制才能不让导演的自我泛滥,观众也才能感受到电影的精髓。

3 老辣。说李安老辣,可以从他的每部电影得到佐证,比如少年派开放式结局给每个人背脊发凉的解读;比如喜宴,形婚还是修成正果;比如色戒中,卧底和汉奸相爱了。所以说李安是坏人,而不是上面一水的说翩翩君子。他有自己非常顽固的格局,但是他通过学习、同情、克制打磨了自己,最后形成他温情的世界观以及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博大。 在业内,大家对李安反倒更为苛刻,认为他太圆滑商业了。天分和勤奋以及绝佳的学习机会成就了今天的李安,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16小时前

38

何必故作 2星

共回答了218个问题 评论

李安是人不是神。他在电影中所表达的东西都和他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如果将李安的自传代入到他的电影中,撕开媒体的层层包装,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与媒体口中有些不同的李安。

李安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他的祖辈是江西的大户人家,父亲李升曾经官至教育部主任秘书。后来由于战争原因,李升举家迁往台湾。

父亲对李安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很多文章通过李安的只言片语将李安的父亲描绘成一个严厉,高高在上的形象。我认为是片面的

在他们逃到台湾之后,李升收到家里的消息,让他“在台湾另立门户”。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自然有不一样的心境。“另立门户”短短的四个字,现代人也许无法理解李安父亲当时到底承受了怎样的重担。

李安出生之后,李升对他的这个另立门户之后的大儿子自然十分宠爱,同时又将所有的“复兴家业”的希望寄托在李安身上。对李安自然有着严格的要求。

联想一下,李安在电影《喜宴》中表现的不就是这种情感吗?《喜宴》中每个人各自的妥协才有了最后大圆满的结局。现实中李升虽然不想让儿子走艺术这条路,但既然儿子选择了坚持学艺术,他只能默默地支持。这是父亲对生活的妥协。

而李安对父亲的愧疚就容易理解了。从小学习成绩一般,很少让父亲满意。长大后又进入了父亲不喜欢的行业,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与父亲的理想背道而驰。但父亲还是放下心结,给予了自己最大的支持。这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情感是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很多家庭的父子关系啊!

至于李安的学习成绩到底如何“一般”,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略知一二。

首先对于母校台南一中,李安说这是“整个台南精英的荟萃”。

不看不知道,原来这不是一所普通的高中,这简直是一所打造台湾政府官员的黄埔军校!里面的学生是整个台南的尖子!从书中的叙述可以看出,李安能上这所学校,是靠自己的能力考上的。并没有依靠在这里做校长的父亲。

另外提一句,很多鸡汤和电视节目中提到李安父亲的时候经常有意无意地给人们一种“李安的父亲只是一所中学的校长而已”的感觉。就像现在的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和xx县一高的校长,中间差了100个衡水中学,能一样吗?李安的高中同学当然也都不是一般人,比如教育部长的儿子啦,某某高官的孙子啦。

很多文章中会写道:“李安的高中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让父亲很失望。”试问在这样周围学霸云集的环境下,李安学习成绩稍微差一点真的是因为他不行吗?况且七十人中排在二三十名,虽然无法与知乎大神比肩,但所谓的“差”也是班级中上游的水平吧!

到了考大学的时候。第一年李安差6分没有考上,复读一年之后又以一分之差落榜,数学考了0.67分更是在媒体发酵下成了众所周知的“人生污点”。关于他第一年高考,数学考了0.67分是因为考场上发挥不出来,再加上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不是他真实实力的体现。李安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差生,只是有严重的偏科呀!而且在某些其他方面上来讲李安简直就是天才!

后来李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父母的资助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深造。到了大学李安“天才”的成分才慢慢展露出来,从艺专到伊利诺伊大学成绩一直很不错。

出国深造,学习戏剧,找到了能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可见此时的李安在很多方面就已经超越了同龄人一大截,只是因为他的一些人生经历和外人的眼光使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处处充满“失败感”。

再后来他顺利申请到了纽约大学电影系研究生。至于纽约大学电影系有多牛掰请自行百度。然而在李安口中似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时的李安才开始真正的电影之路,之前的他一直读的是戏剧专业。

可见在纽约大学李安作为导演的才华已经有了初步的展现。除此之外,李安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还获得了纽约大学那一届的第一名!为了拍这份毕业作品,李安靠打工,父母和妻子赞助凑齐了一百多万台币(书中写的,具体多少美元请按当时汇率自行换算)。他的作品在毕业典礼播放之后立马被各大经纪公司抢着签约,未来的路似乎已经铺好,成为大导演指日可待,这种感受可不是一般毕业生可以体会到的。

无数媒体在描绘李安时总是用他儿时的成绩差做文章。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他未来的成就产生强烈的对比,才有戏剧性。然而现实不是戏剧,通过他的自传,我了解到他年轻时的成绩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因为李安谦虚,内秀,不张扬的性格(不为何此时总能联想到《诛仙》中的张小凡),使媒体认为他是愚笨之人通过努力成为大师的典范。就像一个学霸谦虚地对你说:“唉!又没考好。”其实他考了95分,在他心目中不到满分都算是没考好。而媒体只听到了这句话就将消息传播出去,根本没有仔细了解背后的原因。

不过上面写了这么多都不是重点。接下来才是各种鸡汤文的重灾区,一段众所周知的故事:李安在家坚持六年,终于一举成名。

设身处地想一下,一个刚刚毕业,作品拿了第一名,被抢着签约的优秀毕业生,心气自然是有些高傲的,再加上周围人的吹捧,我猜测李安在这一期间肯定遇到过一些算不上特别好的机会,都被他主动放弃了。前两年等等还好,可是时光转瞬即逝,磨着磨着就过了6年,再高傲的人锐气也已经磨平了,所谓“捧杀”,不过如此。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安并不是全职的家庭妇男,只是被媒体无端地夸大了这一成分。带孩子做饭只是他的副业,在这6年间,李安曾多次一出门几个月不回家,去朋友家里,跟朋友一起钻研剧本。写《推手》时还自费花钱做研究。其实他一直是有工作的啊!只是没戏拍就等于没钱拿。

到了1990年,李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我想如果没有台湾新闻局的剧本评选,或者机会晚两年到李安面前,也许李安从此就再无出头之日,各种鸡汤也就少了一份素材。另外李安参加这个比赛本来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拿奖金,根本就没打算能拍成电影。甚至后来台湾新闻局决定投钱给他拍电影,李安还因为投资少而犹豫不决,最后被侯孝贤一句话点醒,才有了“家庭三部曲”。

此外我在书中还发现李安在筹备《推手》,找到詹姆斯·夏慕斯时一段有意思的情节,原来李安的经纪公司也是个巨坑!李安6年中不是找不到活干,而是价格低的活都被经纪公司偷偷先拒掉了

至于上文中他后来的的制片人詹姆斯·夏慕斯对李安有多重要,可以说没有他李安可能只是国内知名,但绝对不会成为国际知名导演。

如果说李安这六年获得了什么,我想他获得的应该是更好的脾气,更强的抗击打能力,更高的剧本创作能力,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根本没多大进步。

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就可以看出,《推手》无疑有一个不错的剧本,所要探讨的东西也很有意思。但在很多拍摄过程方面都很不成熟。演员演得也有些怪怪的。(个人观点,对于那些把这部电影捧到神坛的人可以忽视这段话)

12小时前

36

只是皮外伤 4星

共回答了456个问题 评论

没有任何履历,38岁的时候才拍了自己的处女作,而且影片的主题还是讲一个“老头”的故事,如果没有台湾中影的宣传,侯孝贤,小野等人的大力支持,我想单凭李安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在90年代的台湾闯出一片天的。台湾电影人看到了李安身上那股潜质,希望他可以以此为跳板,在电影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在“家庭三部曲”完成之后,李安“杀回”美国。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刚从NYU(纽约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了,他的三部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他带着金马和金熊回到美国,已然成为了美国制片人眼中的香饽饽。从1995年开始,李安的电影在美国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他成为了美国电影界最成功的华人导演,没有之一。尽管档期繁忙,但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李安还是回中国拍了两部华语片。一部是《卧虎藏龙》,另一部是《色,戒》。

虽然这两部电影仍然代表台湾出入各大电影节参与评奖,但是影片中的主题中心已经全部放在描画大陆的故事上。一部讲清朝的武侠,一部讲日统时的政治。李安内心的格局已经通过这两部电影显现出来,他要讲的是中华传统,一个“中华大同”的可能性。

7小时前

40

顾里太美 2星

共回答了76个问题 评论

在华人导演中,李安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他拍摄了各种不同的电影题材,无论是伦理、武侠、喜剧甚至科幻,他都能从容驾驭,独特的经历让他在东西方文化里游刃有余,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兼具东方传统的温文尔雅和西式的洒脱不羁。他的电影手法质朴自然,对白风趣幽默,情节细腻别致,剧情圆融流畅。其导演的华语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为台湾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执导英语片亦同样能深入、准确地把握欧美文化心理。他不但坚持自己的艺术探索,同时又积极和观众沟通,他的电影往往成为交流成分的文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性困境都作出诠释和表达,在技术、美学和商业上都实现了突破和突围,是精神贵族向受众宣讲的典。

他不但深谙电影艺术表达中的隐喻之道,用隐喻的手法讲述了纷呈多变的创作主题,而且他的隐喻往往又具有含混性的特点,这使其电影大大扩展了阐释空间,丰富了表达意义并增强了艺术审美效果,他的影片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模式,而是专注于讲述反映真实人性的家庭故事,反映现实人物的真实情感。

1小时前

1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