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

开不败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紅唇帝國 4星

共回答了427个问题采纳率:93.7% 评论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其他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说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此外,“采茶戏”还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据调查考证,这样的采茶班在灵山县有几十个之多,排演了很多流传在民间的以故事为蓝本编成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钦县采茶老艺人陆德升和郭德升也开始吸收广西彩调情调,主要吸收唱腔、行当划分和增加音乐伴奏,使采茶更有了一种清新风格。解放后,沙埠采茶队花旦钱秀凤,拜著名粤剧演员朱剑秋为师,从而吸收了粤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采茶戏更臻完美。

早期的“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歌”,其题材主要以劳动与爱情为主,当演变成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的“采茶戏”后,戏剧的题材更广泛了。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有表现普通群众的爱情的。

但不管表现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表现人的命运。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一直都是旧采茶戏的主题。

这方面的剧目很多,如《陈三磨镜》、《朱买臣》、《屎坑坟》、《杀狗献米》、《高文举》、《张飞审瓜》、《王五打鸟》、《刘二姐闹嫁》、《马京与吗凉》、《伦文全叙》、《隔河看亲》等等。

解放后,各地“采茶戏班”和文化部门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颂党的领导,表现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努力生产建设家园的剧目。

如《打铜锣》、《卖瓦》、《山村医疗站》、《凤眼》、《一分钱》、《无意姻缘》、《买肥记》、《一见亲人》、《戏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剧,因题材现代,内容贴近生活,深受群众的欢迎。

《无意姻缘》在钦州大戏院连演16场,场场爆满;下乡巡回演出200多场,场场获得观众的鼓掌喝彩。

《戏家公》参加一九九一年广西第三届戏剧展获“桂花”二等奖;《定女婿》在参加2000年钦州市民族民间文艺调演获二等奖后,被广西戏剧家协会选送参加当年中国剧协举办的“郑成功”百优小品小戏的比赛。

16小时前

1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