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的出处和道理初三网

龍爭虎鬥 2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英伦小姐 4星

共回答了421个问题采纳率:98.7% 评论

“抱薪救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个成语的道理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不能盲目地采取错误的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更大的损失。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冷静分析,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1小时前

27

她的人生 1星

共回答了112个问题 评论

抱薪救火最早的出处是战国策。苏代不让魏国割地求和。但是魏王不听。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曾经在六国论中引用。

21小时前

28

为你丢了魂 3星

共回答了344个问题 评论

抱薪救火形容一个人处事不得方法,越是想除害,害处越加多。

此典出自《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止。”

战国时,许多小国都被大国灭了,最后只剩下七个大国,历史上被叫做“战国七雄”。以秦国为最强。魏国嫠王时,先后遭秦国三次攻击,损兵失地;第四次秦国又出兵攻魏,各国诸侯见秦国不断进攻魏国,都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于是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侵略。韩、赵二国首先相互援助,合三国兵力抗秦。可是最后仍然被秦军打败,三国损兵十五万。魏国有个大将段于子,见魏国兵败,就提议将魏国南阳地送给秦国求和。谋臣苏代向魏王说:“要想得到大将印玺的人是段于子,要得魏国地方的却是秦国,现在大王却使想要地方的人管印,使想得印的人管地,魏国的地方没有割完以前,他们都不会满足。于是他们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这就像抱薪救火一样,柴没有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可是魏王始终下不了决心,结果终为秦国所灭。一个国家要单凭割地来求取和平,不但不能长久,最终只有被灭亡长久;只有一面发愤图强,一面抗拒侵略,才能生存。像魏王那样畏首畏尾,希冀割地求和,哪有不失败的?救火必须用水,才是对症下药,这是最简单而明显的道理。

18小时前

36

忘爱忘悲伤 3星

共回答了360个问题 评论

抱薪救火的意思】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文子精诚》:“夫水浊者鱼[口捡去手],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释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

战国末期,魏国总是受到秦国的军事骚扰。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是变本加厉地接连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杀死兵士15万余人。

  魏军的接连战败让安厘王寝食难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休战议和。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也纷纷劝安厘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恐惧,一心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议和。

  当时有个人叫苏代(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这个人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秦国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秦国的欲望。现在这种求和方法,好比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原文为“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14小时前

3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