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苏轼艺术手法

个人也不坏 3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热酒忘初衷 3星

共回答了337个问题采纳率:93.7% 评论

  《虞美人》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往事知多少”表明此时此刻作者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从而凝成最后两句千古绝唱。作者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11小时前

46

硪海角 5星

共回答了57个问题 评论

全词叠用事典,引喻譬类,意象复加地塑造了马中玉友人的高尚品格和丰满形象,堪称是词人“以才学为词”的典型之作。引譬用典,可使词章含蓄蕴藉,别造新境,烘云托月,虚实相生;然而,这首词典故过多,也往往形成词意晦涩,阻滞思路,不易霎时领会词旨的缺憾。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9小时前

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