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特点和功劳

份感动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青山作棺 2星

共回答了210个问题采纳率:92.7% 评论

蟋蟀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

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约 4649 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

蟋蟀的分布地域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

蟋蟀文化:

2010年山东宁津县被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因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环境小气候,宁津的柴胡店镇原尤集乡、孟集乡、保店镇、宁津镇原小店乡、杜集镇原常洼乡等地所产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乡陈庄一带所产的“斗蟀”最优。

中国斗蟋风俗约自12世纪中期以后,江浙一带开始流行。研究蟋蟀的古谱、斗虫技艺此前以南方为主。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方虫家渐渐发现了山东蟋蟀的优势,而且本地虫源越来越匮乏,于是纷纷北上收虫。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几次全国大型的比赛中,宁津蟋蟀数次夺冠,渐渐名声大振。

每年收虫季,众多买家从上海、江浙甚至广东赶来宁津。宁津本地农民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加入抓蟋蟀售卖的行列。渐渐地,一些“虫贩子”也开始做起中介的生意,从农民手中收购蟋蟀再卖给玩家以此盈利;与此同时,蟋蟀罐等相关产业也在当地蓬勃发展。

玩家收到好虫后,便带回当地斗场上与其他蟋蟀一决胜负。当前玩虫风气,当属上海较重,各地胜出的蟋蟀往往都被带往上海参加级别更高、影响力更大的比赛。在斗场上,宁津蟋蟀的名气越来越大,近些年屡屡卖出万元高价。

14小时前

2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