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烟入愁肠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左手寂寞 3星

共回答了357个问题采纳率:92.7% 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三个主要理论

理论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理论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

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例: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工业革命(经济再度发展)……

理论三、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封邦建国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21小时前

4

流水轻狂 4星

共回答了457个问题 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3个,分别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是什么

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

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19小时前

26

人心真脏 3星

共回答了386个问题 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6、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关系。

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8、人生价值的实现。

16小时前

34

鳏夫你站住 1星

共回答了112个问题 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七大主要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的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就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1.原理的内容: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特的历史,才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第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持世界文明多样性。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1)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石。

  (3)这一规律是我们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2.方法论意义:这一规律是我们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五、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

  2.方法论意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表现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

  2.方法论意义: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会出现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2.方法论意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的结局。

  2.方法论意义: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七、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重要动力原理

  1.原理内容:(1)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2.方法论意义:(1)“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科技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2)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第一,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第二,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第三,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第四,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12小时前

4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