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应该把什么作为原则

哭皱了脸颊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龙武天 4星

共回答了496个问题采纳率:96.7% 评论

时评是一种“个人化的公共写作”,更简单地说,就是“公民写作”,以公民身份写作,为公民社会写作。在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公民则有了更为顺畅的表达路径。但是,有价值的公民发言,有效率的时评写作,尤其是媒体上发表的正式言论,则有必要遵循基本原则,追求更高境界。

  时评写作的三个原则

  1.先问真假

  一篇时评文章要站得住脚,所评述事件真实是前提,因此,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十分重要。

  时评作者评述的事实,多来自新闻报道,尽管媒体有责任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但新闻失实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如近期国家发改委公布湖北严肃查处个别媒体捏造和散布农产品涨价信息的事件,再次呼吁新闻媒体切实负起社会责任,正确引导舆论。

  信源失真,言论作者对此并无太多办法,也无需承担太多责任,但有必要对打算评述的新闻信息予以仔细甄别。而依据常识和经验判断,一些虚假新闻信息也有可能被剔除。譬如近期媒体称,国家发改委表示3年不征房产税,但其后事实表明,这一消息并不属实。而回过头来再看“3年不征房产税”的新闻,其中不过是引用专家说法,而并非发改委官方表态。对于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言论作者应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新闻事件的报道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当新闻事件原委尚未清晰呈现时, 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尤其是初始阶段发表言论,极易产生误判。

  由于言论作者不可能总身处新闻事件发生现场,掌握第一手真实信息,因此要确保言说对象百分之百真实并不现实。但如前所述,通过悉心鉴别,还是可以尽可能靠近真实,令言论更有效率的。

  2.后断是非

  在对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进行必要鉴别后,便应判断事件的是与非。

  有些是非判断相对简单,比如贪官现形、懒政无为,等等。这些新闻事件的孰是孰非往往一目了然,但当事件引发受众高度关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时,言论仍有必要适时介入。

  有些新闻事实相对复杂,因此,如何断定是非考验着言论作者的判断和思考力。譬如近期深圳等城市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100元/月,在收入分配不公备受关注的背景下,设定较高工资标准很容易受到肯定。但在深圳,众多企业的最低薪酬早超过1100元/月,那么,这样一个“低标准”很可能被一些企业当作自己薪酬体系“还过得去”的评价标准,甚至一些企业可能将这样的“最低标准”干脆当作最高标准,让员工工资和标准“差不离”。因此,在作出是非判断之前尤需三思。

  另有一些新闻事件,个中是非并不十分清晰,不宜简单作出是非判断。比如在评述是否开征房产税一事上,就至少需要作出以下两方面考量:一,房价虚高根在地方财政,住房保有成本低廉刺激了楼市投机行为,因此开征房产税有一定的必要性;二,中国税负本已沉重,开征房产税可能成为政府开辟财源的借口和手段,其合理性有待再评估。

  后断是非这一原则,既是对新闻素材的整体把握,也是在具体辩证分析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3.再说利害

  一些新闻信息客观真实,是非明显,但未必适合作为言论题材。

  譬如的士司机薪酬问题、教师工资问题在许多地区长期存在,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在选择评述此类题材的角度和方式上,却需要多斟酌。如果评论仅仅只是向问题“开炮”,极可能激化矛盾,诱发恶性事件,无益于民生和问题的解决。

  此外,在有涉国与国之间关系、尤其是国家和民族尊严等问题上,言论尤须谨慎而切忌轻佻。作为言论作者,除了直抒胸臆,理应胸怀全局和责任,懂得权衡利害。

18小时前

3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