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述怀的全诗意思是 唐诗述怀》的全

再见某人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心酸问候 4星

共回答了418个问题采纳率:94.7% 评论

  述怀[一]   [二] [三]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   [四] [五]   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   [六]   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   [七] [八]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   [一]题一作 《出关》。这诗作于唐高祖(李渊)初称帝时。当时魏徵投唐未久,在统一战争中   自己要求有所贡献,所以请命赴华山以东地区,说服李密的旧部。诗中写作者的抱负和旅途的艰险以   及重意气、报主恩的思想。   [二]这两句说当群雄在国中争夺政权的时期,自己弃文就武,投入战争。“逐鹿”,比喻争夺   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政权。“投笔”,东汉班超   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他投笔长叹道: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哪能长期在笔砚间讨生活   呢(见《后汉书·班超传》)!这里借班超故事自喻。“戎轩”,兵车。“事戎轩”,即从军。   [三]“纵横”,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就是“合纵”   之计:张仪宣传诸国听命于秦,就是“连横”之计。苏、张因此被叫做“纵横家”。这里指自己曾向   李密献策。“不就”,无所成就(指献策不被采纳,以至失败)。“慷慨”,指为国效力的壮心豪气。   [四]这两句叙投奔李渊和奉使安抚山东。“杖策”,手持马笙,也就是说赶着马。“关”,指   ----------------------- 页面 3-----------------------   潼关。   [五]这两句用终军和祁食其(音异忌)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说明所负使命的性质。“请   缨”,西汉人终军出使南越,他向汉武帝作豪语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见《汉   书·终军传》)就是说只要一根绳索就把南越王牵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凭”,依。“轼”,车前横木。“凭轼”,就是驾车而行的意思。“下”,降服。“东藩”,   东方属国。汉初郦食其说降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   [六]这四句写旅途的景况。“郁”,阻滞。“纡(音迂)”,曲折。“郁纡”,是形容山道曲   折难于前进,也是形容心情不舒之词。(曹植《赠白马王彪》:“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   “陟(音志)”,登。“岫(音袖)”,山。“出没”,时隐时现(山岭有时隔断视线)。   [七]这四句说途中艰险的景象怵目惊心,但是由于想着要报答唐主以国土相待的恩情,并不畏   惧。“伤千里目”,言远望心伤。《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九逝魂”,屈原《哀   郢》:“魂一夕而九逝。”“九逝”,言精神不集中。“逝”,一作“折”。汉代益州有险地名九折   板 (见《汉书·王尊传》)。“九折”言道路曲折迂回。此处作“九逝”或“九折”都可以通,但与   “魂”字相连,作“九逝”较妥。“惮”.怕。“国士”,一国范围内的杰出人物。魏徵曾勉励别人说:   “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见《旧唐书·魏徵传》)   [八]这四句表明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守信用著名。《史记。季   布传》引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侯赢”,战国魏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救赵,   侯赢因年老不能随行,但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照他的诺言做了。“意气”,这里即指有诺必践、   有恩必报的精神。古乐府《白头吟》:“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那“意气”也相似,不过那是   属于夫妇之间,这是出于君臣之际。“功名”,功勋和名声。

13小时前

1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