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来历

劣势淘汰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浅若梨花落 1星

共回答了10个问题采纳率:90.7% 评论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人们就用菰叶将黍米包成牛角状,称之为角黍;还有一种是 用竹筒装米,然后密封,用火烤熟,俗称“筒棕”。

当时的粽子,是人们在逢年过节用来祭祀祖先和 神灵的贡品。

晋代,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必备佳品,那时候包粽子除了用糯米,还会加入重要成分,肉 类,板栗等,跟我们今天的粽子类似。品种增多,而且也被用于人际交往的礼物。

到了东汉末年,人们开始用有碱成分的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用菰叶包好包黍米成四角形, 成了人们熟知的碱水粽。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21小时前

2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