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欺出自春秋时期哪国作家

不合群症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嚷伱感動 3星

共回答了343个问题采纳率:93.7% 评论

在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中,就有古代官吏讲究“三不欺”的“为吏之道”。原文出自于《史记•滑稽列传》载褚少孙补记。

三不欺其实讲的就是管理智慧中的上行下效,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勤为政,依法行事。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同心、上下同行、上下同规,以求达到团队整体的平衡和协调,实现不治而治的目的。

4小时前

41

悲伤的回忆 2星

共回答了84个问题 评论

子产春秋郑国人,子贱春秋鲁国人,西门豹战国魏国人。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子产是春秋时人,他治理郑国,明察秋毫,百姓不可能欺骗他。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做官重在教化,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百姓受到感化,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是战国时魏人,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

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传曰:‘ 子产 治 郑 ,民不能欺; 子贱 治 单父 ,民不忍欺; 西门豹 治 邺 ,民不敢欺。’” 裴骃 集解:“ 魏文帝 问羣臣:‘三不欺,於君德孰优?’太尉 钟繇 、司徒 华歆 、司空 王朗 对曰:‘臣以为君任德,则臣感义而不忍欺;君任察,则臣畏觉而不能欺;君任刑,则臣畏罪而不敢欺。’”

2小时前

37

有你记忆 3星

共回答了304个问题 评论

三不欺”语出《史记》。司马迁在书中说:“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杰出的政治家。子产在为政的20多年里,使弱小的郑国逐步富强起来。他主要有四项政绩:改革田制,作丘赋,铸刑鼎,不毁乡校。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两项。子产将自己所书刑书三篇铸造在铁鼎上,予以公布。这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他还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有人建议毁掉乡校,子产认为:人们早晚在乡校出入玩耍,有时议论执政者施政的好坏没啥错处。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去推行它;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去改掉它。乡校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子产又进一步说明不毁乡校的意义:“我听说忠善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用威势压迫能防止怨恨的。如果靠权势去压制,结果会像防止河水一样,大河决堤,伤害很大,不如把河开个小口疏导,让水慢慢地流,让我们多听到人们的议论,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有多好。”

宓子贱,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为鲁单父宰。宓子贱在单父当政三年,不仅赋役较轻,而且在灾年能发仓粟,赈困穷,补不足。选贤任能,鸣琴唱和。以实际行动提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反对不干实事的人,尊重敦厚持重的长者,以礼乐治民。他治理社会,不在乎财物的得失,而重视民心,士气和社会风气。齐国抢了单父的麦子,鲁国执政者指责宓子贱,他却解释说,我失麦培养了民众同仇敌忾的情绪,齐得麦滋长了齐人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恶劣风气,从长远利益看有利于我,而不利于齐,鲁君信服。几年内,单父大治,百姓不忍心欺骗他。孔子问宓子贱:“你治理单父,百姓都很高兴,你是怎样治理的?”宓子贱说:“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单父的孩子,抚恤孤寡,哀悼丧纪。……我们把他们当父亲看待的有三个人,当兄弟看待的有五个人,当朋友看待的有十一个人。有五个比我贤能的人,我尊他们为师。”

与子产和宓子贱的执政风格相比,西门豹大官人则是用快刀斩乱麻。他针对混乱局面,首先是以暴制暴,从河伯娶妇一事入手,把一些地方上坑害百姓,鱼肉乡里的人一网打尽,剩下的人被制得服服贴贴,从而彻底根除这些危害社会的毒瘤;二是强迫老百姓挖水渠,兴修水利,引水灌溉,不去的要治罪。通过采取这两项措施,使邺郡得到了很好地治理。

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子产做郑国的相,既仁且明,人们不能欺骗他。宓子贱做单父县宰,为政清静无为,自己操弦弹琴,三年不下堂而民人大化,人们惦记他,所以不忍欺骗他。西门豹做邺县令,以威严猛厉著称,人们不敢欺骗他。不能欺是因仁爱明理,让人信任。不忍欺是因清静无为,被人思念。不敢欺是因威严猛厉,使人畏惧。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说道:“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辩治者当能别之。

其实“三不欺”只是管理的风格不同,针对的社会环境不同,并无所谓的领导能力高下之分。管理者应该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结合自己的性格特质,采用不同的管理风格,或三者兼而用之。

21小时前

4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