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对教育的启发

是我心急 3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我与你平行 2星

共回答了211个问题采纳率:92.8% 评论

1、“立命之学”,勉励人们奋发向上,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孩子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挑战和命运的起伏,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挑战和起伏,如何自己把握和改变命运,这些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因此以立命之学,作为开宗明义。

2、“改过之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犯错,如何对待更为重要。如何能够知错就改,不二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立命的首要任务。

12小时前

44

青鸟扬翅 4星

共回答了447个问题 评论

《了凡四训》,是一部教子的家训经典,更是一部蕴含人生智慧之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部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书中所讲的忠孝仁义、改过自新、处世原则等内容,则对教育有着启发意义。

(一)阐明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书中说:“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立命之学》)中国自古谈为人处世,就讲“谦受益,满招损”,讲“居安思危”,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袁了凡的这段话,恰恰说明了这些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孝经·诸侯章》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袁了凡还说:“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立命之学》)言语虽朴实,思想却很深刻。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修为呢?袁了凡接着说:“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立命之学》)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取得进步。

《伤仲永》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高,也需要不断地修养德行,拓展学问,如果只是“因循”度日,那就只能停滞不前,耽误自己的前程。在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安于现状的原地踏步,其实就等于退步,结果则是被时代所淘汰。

另外,就做人来说,袁了凡还提出“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救人危急”“兴建大利”“敬重尊长”等要求,并做了详细的阐释(参见《积善之方》)。今天来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强调要正确地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中国古圣先贤十分重视“知耻”,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又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说:“耻之于人大矣。”人生活于世,不仅要“立志”,还要“知耻”。

从伦理学上看,耻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损害他人与集体利益、违背社会公德和违反国家法律、有损国格等行为的批判与谴责。知耻,就是有羞耻之心和羞耻之感,知耻的人,会拿羞耻感来鞭策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因此,书中说:“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改过之法》)有了羞耻之心就能成为圣贤,没有羞耻之心就会沦为禽兽,这是改正错误的关键。

所谓“畏心”,畏是害怕的意思,更含有恭敬的意味。《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畏,翻译成敬重更为妥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师长以及法律法规等,都应该保有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会三思而后行,才会减少和避免犯错,即使犯了错,也会努力改正,避免再犯。

有人会问: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了?了凡说道:“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大意是:就算是在没有人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着人们的一切作为;我们虽然掩盖得非常严密,文饰得非常巧妙,但内心的种种意念,早就显露出来了,终究还是难以自我欺瞒。

如果被人看破了,就会变得一文不值,怎么能不时常存有敬畏之心呢?“杨震四知”是传颂至今的历史典故,杨震慎独自律不自欺的精神,为后世所敬仰。而“慎独”实际上就是要求一个人常怀敬畏之心,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表里如一,不肆意妄为。

所谓“勇心”,就是要勇敢地面对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论语》中讲“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应该及时改正,不可因畏难而苟安。所以,袁了凡说:“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所以,勇,既包括勇敢之意,也包含迅速之意。

袁了凡论述的改过方法,由浅到深,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对于提高人们的反省能力,彻底改正错误,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指出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了凡四训》的最后一章“谦德之效”,专门论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是人生道德修养中一条重要的准则。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袁了凡开篇便引用《周易》和《尚书》的话,点明谦德之礼的重要性,认为做人应该戒满戒盈,始终保持谦虚之道,如此才能有所善终。随后,他列举了五个事例,主角都是考取功名的谦德之士(丁敬宇宾、冯开之、赵裕峰光远、夏建所、江阴张畏岩),以教诲世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恭敬待人。

在《了凡四训》中,“谦德”虽然是最后一篇,但它却贯穿于“立命”“改过”“积善”的全过程,是“善”的根本。书中提到“谦之一卦,六爻皆吉”。我们看《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所讲的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每一卦的卦爻,都是有凶有吉的,凶爻是警戒人们要去恶从善,吉爻是勉励人们要日新又新。

唯有谦卦,每一爻都是吉利的,原因在于谦虚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障碍,最终必然安全顺畅、吉祥如意;将勤劳和谦虚的美德保持到底,最终一定是吉祥的;谦虚的美德传扬四方,则有利于与他人的交流和交往,以及事业的成功。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就是主张虚己待人,戒骄戒躁,越在志得意满之时,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纵观历史,因为骄傲自大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进攻东晋,他不听大臣的谏言,自恃兵马众多,扬言“投鞭断流”,最终被晋军打败,人马死伤无数,留下了“风声鹤唳”的笑柄。

总之,所谓谦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待人接物的文明举止,一份为人处事的信任和尊重。懂得谦让的人,定然是个虚怀若谷的人,他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量,能取百家之长以自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理想。

11小时前

2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