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中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消失爱 2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点头说爱你 2星

共回答了258个问题采纳率:91.8% 评论

曹操是英雄也是枭雄,最初因是官宦子弟,入朝为官,想做个大汉的忠臣,后十常侍之乱,何进死,董卓乱朝纲,殺少帝,立献帝,礼崩乐坏,大汉的尊严巳经式微了,大汉巳经不足以号令天下了,后董卓死,群雄逐鹿,曹操迎献帝于许昌,给了汉室喘息的机会,绵延了汉朝的国祚,所以应该是英雄。如果当初不理会献帝,献帝可能早就死了,至少后来得到了善终……

18小时前

4

变身软妹 2星

共回答了90个问题 评论

曹操是一个有大权谋,大贡献的人物,他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军政双优者。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统一北方,发展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又讲权谋,手段,为魏晋统治者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西晋安定了几十年后,中华民族进入了最黯淡的时代

16小时前

7

鹿有孤独 5星

共回答了5个问题 评论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来刻画的,毕竟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差别的。

大家都知道,文学来于生活高于生活,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是现实生活的照抄照搬,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偏向。

《三国演义》小说中,把刘备作为正面角色,把曹操作为反面角色来刻画,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曹操在三国时期的功劳,是无人能及,他在军事、政治、文学等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为了完成三国统一大业,耗尽毕生精力,直到晚年还未能完成夙愿,面对破碎的山河,他已无力回天,遂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名言,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13小时前

33

等着你的心 2星

共回答了200个问题 评论

三国演义终究是一部历史小说,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差别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是现实生活的照抄照搬,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偏向。小说中把刘备作为正面角色,把曹操作为反面角色来刻画,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曹操在三国时期的功劳无人能及,他在军事、政治、文学等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为了完成三国统一大业,耗尽毕生精力,直到晚年还未能完成夙愿,面对破碎的山河,他已无力回天,遂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名言,值得后人借鉴。

9小时前

7

一妖然来来 4星

共回答了487个问题 评论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性格奸诈,唯我独尊-只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他讨董卓,擒吕布,破袁绍统一北方。同时他实行屯田制稳定了北方的农业生产,缓解了阶级矛盾。在政治上采取九品中正制,打破了自东汉以来官场阀门世袭制,为官员的合理使用,人才的发掘储备打下了基础。形成了清廉的官场之风,同时曹操自己也以身作则,反对奢侈浪费,这在他临死前对斌佩们的嘱咐可以看出。另外作品中对曹操的基本印象是负面的,他奸诈,欺君罔上,怀不臣之心。打击政敌手段残忍。当然这些都是以忠君正统思想为主轴的作者所描述的,以我们现在人的思维观点来看人无完人,评价一个人主要看他的功与过的比重。

4小时前

41

苍老的心 2星

共回答了204个问题 评论

对于曹操,自古人们就有说不尽的话题,因为这是一个个性非常复杂的人。曹操在民间是个“大白脸”就是奸贼。在《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创作的需要,有明显的拥刘贬曹之意。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说他是政治家,因为他在外交方面对匈奴及西域各国恩威并用,收复北方失地;在内政方面,整顿吏治,兴办屯田,扶植农耕,使得魏国经济一直是蜀汉和东吴望尘莫及。

说他是军事家,他讨黄巾、逐刘备、灭吕布、平袁绍、败匈奴。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就是他亲自指挥的。

说他是文学家,国为他和两个儿子带动了建安之学。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流传千古。

在演义里曹操求贤若渴。因为他爱才,不让曹军对赵云放箭,这才有了赵子龙在百万军中所向无敌;因为他爱才,才有了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传奇;因为他爱才,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经典典故。

在演义里曹操也有奸诈多疑的一面,因为他的多疑,错杀了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全家,说什么“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曹操这个人还好色,为东吴二乔竟筑钢雀台,激怒了东吴。

在演义里曹操还是个特别讲实际的人,孙权曾劝他称帝,他确把孙权来书遍示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可见,曹操只求实权。在他看来,虚名并不重要。

总之,《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个人格、个性及其复杂的人。

22小时前

1

情场书生 2星

共回答了211个问题 评论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还是有些不同的,单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来说,是个白脸奸雄。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会自我开解的人,错杀伯奢一家,说了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然后心安理得的继续赶路。自己狐疑多怪,砍死了一个亲卫兵,为自己开脱说是做梦杀了人,犯错了就是梦游。说得估计他自己都信了。马踏新麦,论当斩首,他假惺惺的要自杀,最后来个割发代首。虽然是别人给出的主意,估计他这么聪明的人早就知道这个坡,让别人提出来,他好顺坡而下。否则他也不会高调的喊着要自裁。从中可以看出,曹操还是很有头脑的,就是鬼点子很多,但是这些聪明大多出于自私,都是为了自己。军中缺粮,曹操下套,最后借人头颅安抚军心。这一点可以看出曹操太腹黑,阴狠毒辣。从各个方面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坏人,阴险奸诈,不能做朋友~

15小时前

14

苦酒独酌 1星

共回答了104个问题 评论

曹操生在乱世,崛起于乱世,纵观其一生,所做所为,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对错可以定论的。

因为很多事情仅仅用,好或者坏,去定论是很狭隘、片面的,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就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客观的讲:他做过好事(在文学、外交、国家统一)、也做过坏事(不义之事,如为了军费掘墓,一己之私误杀和枉杀了有才能的人,甚至是僭越礼法威胁控制上司-皇帝),但并不能因此断定他是一个好人或是坏人,也有很多非议和争论。

从他整个人生来看,好人和坏人是有争议的,非要我说的话,抛开褒贬就他作为和能力而言,他确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7小时前

40

緢鍗曠函 5星

共回答了52个问题 评论

曹操是一个比较复杂,拥有多重人格的人。曹操,”是一位三国时期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自古以来,中国戏剧里演的曹操是奸雄,老百姓也普遍认为曹操是历史上的坏人。然而,毛泽东却从1954年到1975年,多次不厌其烦地评价曹操,认为曹操是大英雄。例如,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毛泽东借古喻今的重要内容,就是评曹操。他反人们的传统认识而议之,主张翻这桩历史旧案。在他多次评曹操的言论中所包含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曹操利用集中在手中的权力,改革恶政、推行法治、提倡节俭、稳定恢复发展了社会。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总之,他认为曹操“不坏”。如果把曹操看作坏人,“是不正确的。”现在的学者大都毕竟认同这种观点

在曹操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和对立面。他姓曹名操,他的父亲就希望他是一个有操守,有品德的。但是曹操他正是一个即善即恶的人。善良时的他可以原谅杀爱子杀爱将的仇恨,宽宏大度,重新接纳他人。

恶恨起来的曹操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杀人如麻,轻易将恩情抛至于脑后的人。但是曹操在政治上,农业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发展农业生产力,提倡要做到节俭,这在当今,也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虽然他爱才惜才,即使有过恩怨仇恨,也会招贤纳为己用,但是只要这个人成为了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不管当初有多么深的情谊,照样杀之,绝对不留一丝情分。

曹操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极高,他的作品至今流传,很多的描写手法和感情抒发都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气势磅礴之感。所以曹操在另一方面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文化涵养极高。这一点,曹操确实值得我们佩服。

曹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宁负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负他。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当时的北方,平定了北方的安定,使北方的农业经济得以发展,解决了人民的粮食问题和打战军人的军粮问题,同时也加强了社会稳定。

曹操的智谋和勇气也是令人佩服的。他利用想象,望梅止渴,让行军可以继续前行,而非停滞不前,最后全军覆没。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文学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

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

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如何公正的评价曹操这个人,他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又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事后又痛心疾首,

评价历史人物自然离不开功过是非

22小时前

47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