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半圣人出自哪里

归何处 2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乱世奇葩 4星

共回答了440个问题采纳率:95.8% 评论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是梁启超先生提出的。圣人即儒家的圣人,该说法与儒学有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圣人。王阳明实现了儒家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加上阳明心学是儒家心性之学的高峰,所以也是圣人。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儒家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出现全盘西化的声音、天平天国烧毁儒家经典和孔庙的情况下,他极力维护儒家文化

21小时前

35

干净点女人 4星

共回答了443个问题 评论

梁启超曾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梁启超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自己的道理。

南宋大儒朱熹对孔子有一句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以说,这句话把孔子的作用、价值和贡献完全展现出来了。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周王朝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被破坏得支离破碎,此时的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来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

而文化、教育被掌控在贵族阶层手里,文化教育被垄断,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孔子适时出现,创立了“儒学”,又周游列国,开办私学,把文明的火种撒播在各地,从文明传播、文化传承、教育贡献等诸方面来说,孔子完全对得起“圣人”的称号。

如果没有孔子,世风日下的局面就会像茫茫黑夜一样,不知要多久才能看到曙光。梁启超把孔子归类为圣人,没有任何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儒,被后人尊称为“心学大师”,他独辟蹊径,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观点,认为事理无穷无尽,倡导人们遵从内心感受去追寻“理”,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并且,王阳明反对人们盲目去崇拜孔孟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要结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取有舍地继承。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强调“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这跟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完全一致,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具有突出的前瞻性。

当现代哲学家读懂完的哲学思想后,无不佩服。因此,梁启超把王阳明看作是圣人,也没有问题。

曾国藩被看作是半个圣人,历来有争议。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的学问和贡献都是可圈可点的,他熟读经书提高自我修为,创建湘军,镇压太平起义,倡导洋务运动,制定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行在曾国藩身上都能看到。

曾国藩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作为臣子,可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梁启超非常看好曾国藩,曾对他给出极高评价,说道: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然而,近乎完美的曾国藩,仅仅被看作是半个圣人,恰恰是因为他的愚忠。清王朝晚期因为软弱无能而风雨飘摇,已经失去民心,曾国藩却愚忠地卖命,残酷地镇压太平天军,从这一点来看,他缺乏那种悲天悯人的大格局,这是他不能算作圣人的根本原因。

19小时前

4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