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生平思想

一樽酒 4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夜闖怡紅院 1星

共回答了155个问题采纳率:91.8% 评论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19小时前

7

嚮銗轉彎 2星

共回答了9个问题 评论

他的政治态度与苏轼相近,他不大赞成王安石变法,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为人有抱负,有识见,讲操守。丈夫存远大,胸次要落落,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次韵杨明叔见饯》),可看作他的自我写照。他身临逆境。能安贫乐贱,泰然自处,不以得丧休戚芥蒂其中(《豫章先生传》)。一生承受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对禅学也濡染较深。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冷斋夜话》还载有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法,被江西诗派奉为创作纲领,曾对后来作者发生过消极影响。其实,夺胎换骨说,不见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而在谈论点铁成金的那封信中他还说: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即自有主旨;又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正因作者自有主旨,所以虽取古人陈言,只是作为供陶冶之物。所以他的论文并不忽视社会作用,认为文章应规摹远大,必有为而后作(《王定国文集序》)。以此他赞佩杜诗善陈时事(《潘子真诗话》引)。对理与辞的关系,肯定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与王观复书》)。

他又认为诗者人之情性(《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文章本心术,万古无辙迹(《寄晁元忠》)。黄庭坚还说过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无斧凿痕,乃为佳耳(《与王观复书》)的话,主张矢诗写予心,庄语不加绮(《次韵定国闻苏子由卧病绩溪》),不雕而常自然(《苏李画枯木道士赋》)。

17小时前

24

故港久别 1星

共回答了140个问题 评论

生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调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2),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改知吉州太和县。六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绍圣二年(1095),新党谓其修史“多诬”,以元祐党人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召还,不久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1105),卒于贬所。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创始人。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

总起来看,黄庭坚的一生大致可以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顺利;后期除徽宗即位初时,余则长期被贬。

思想:黄庭坚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圆融佛、道两家,构成“外圆内方”的独特思想,即内心洞达世事,外表和光同尘,特别强调“正心”“克己”“静虑”等。他的一些“自白”说明了这点: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次韵答王慎中》)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戏效禅月作远公咏》)大概佛法与《论语》《周易》意旨不远。(《与王雍提举》)古人学问,亦别无用处,举其心以加诸彼而已。(《与胡少汲书》)

黄庭坚的性格与政治态度和苏轼相类,都比较超脱,不以贬谪为意。他虽属旧党,却对新旧党争持较公允的态度。

14小时前

7

阳光般照耀 2星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评论

黄庭坚思想重视学习杜甫的诗法,强调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重视用典故

11小时前

40

我还在原地 4星

共回答了480个问题 评论

思想性方面,黄庭坚的主张十分明确,他认为——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6小时前

3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