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战地琴人》

面带笑意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乔治嘤 1星

共回答了142个问题采纳率:91.8% 评论

由波兰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拍摄的电影《钢琴家》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而改编。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和第2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波兰斯基的作品堪称经典。《苔丝》《唐人街》在中国拥有广大观众。用了三年时光精雕细刻的《钢琴师》是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表现犹太人集中营的电影。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风暴,受尽磨难,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年届七旬的老人,垂暮之际,回首往昔,直面60多年前那场人类浩劫和自己记忆中的巨大伤痛,波兰斯基推出力作《钢琴家》。非常值得一看的优秀影片。

电影主人公史标曼(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史标曼和家人被迫分离,天各一方,音信全无,而史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史标曼直到俄军解放波兰。

影片主角是犹太人,青年时代就成为享誉波兰的钢琴演奏家,每天在波兰电台向全国人民传递艺术的享受,直到德国人一夜间占领波兰。犹太人被迫戴上大卫星的袖标,禁止在人行道上行走,禁止去餐馆和公园,直到最后,无可避免地被赶到城中央几个高墙圈起来的集中营,面临灭顶之灾。在集中营里,钢琴师一家饱受折磨,被送上前往更加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的火车,只有钢琴师一人在别人帮助下得以幸免,却从此与亲人生死相隔。他做苦力,帮助抵抗力量传递武器,直到在朋友帮助下逃离集中营。在故友——一对日尔曼演员夫妇的帮助下辗转藏匿在德国人的街区中心,靠日耳曼友人的帮助存活下来,直到藏身之地被摧毁,他被德国高级将领发现。他用音乐打动了这位热爱艺术深知大势已去的纳粹,并在他的帮助下获得了食物和衣服,直到波兰解放,艺术家重返舞台。 导演运用娴熟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沉痛的故事,真实而又细腻,像很多描写二战犹太人电影一样,《钢琴师》也是最大限度地表现纳粹对犹太人的血腥暴力,编剧在改编剧本时曾经质疑导演谋杀场景是否太过于血腥,波兰斯基回答:你没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亚的家,我知道什么是流血。导演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使得他只能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去表达自己对战争的谴责和痛恨,对犹太人民的同情和怜悯,影片以一个深受其害的著名钢琴家的生活经历来演绎主题,凸显出灾难中的伟大人性,如自始至终帮助钢琴家的那一对日尔曼演员夫妇、集中营里素不相识的患难兄弟对钢琴家的照顾及影片最后那位德国纳粹军官对钢琴家的解救,都表现了导演的人道主义关怀,他对人性深处的善良、同情、怜悯、正义等这些人类闪光点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全新的把握,对影片中的大小人物都极力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影片大量使用近景和特写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屈辱、愤恨、隐忍及对自由和艺术的向往,镜头柔和的光晕轻轻抚摩钢琴师忧郁的面庞,他时而紧张冷静地关注着横式遍野的马路,时而忍耐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时而想警犬般聆听窗外的枪炮声。影片多次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主人公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美妙的音乐旋律缓缓飘荡,充斥着观众耳膜,陶冶着人们心灵。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温暖的大家人,开始为了藏钱而展开了激烈争论。然而谁又知道,能够这样争论还是幸福的。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后,真正的灾难开始了,而钢琴师的爱情事也随风而逝了。面对一层层高高的围墙,面对没有缘由的被杀,面对饥饿,面对纳粹的罪恶,自己却无能为力,饰演钢琴师的那个瘦削冷峻忧郁的演员完美地塑造了这一个角色,他惯用压抑冷静的眼神窥视世界,观众跟从主人公的视角看到在街上不停寻找丈夫的老年妇女;那个被钢琴师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死去的孩子;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杀死的无辜女人。影片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辛酸场景,比如,影片开始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兵的皮鞭下强颜欢笑奏起欢快的乐曲,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德国兵偏偏从人群中挑出一个极其苗条高挑的年轻漂亮女人和一个又矮又黑的中年男人共舞,让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小男孩共舞,还要他们踏着欢快的节奏跳着舞步;令人发指的是拒绝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残疾老人竟然被从楼上连人带轮椅抡起扔出窗子活活摔死在路上;集中营广场上哪位年轻女人依偎在丈夫身边不住地喃喃自语:“我为什么要那么做?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原来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搜查,女人捂住哭喊的婴儿,结果孩子窒息而死,女人陷入深深地自责变得半疯半傻。这些实录似的场面激起了观众的满腔怒火。当然导演在影片中一方面谴责怒斥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一方面讴歌苦难的犹太民族机敏、善良、柔软的情怀,运用动人的细节表现他们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集中营里在生离死别之际,钢琴家的教授父亲掏出所有的20元钱买了一块糖,小心翼翼地切成了六块,大家每人一块含在嘴里,此时镜头从每个人的脸上掠过,大难来临,一家人仍然紧紧地聚在一起,用一块糖缓解沉重的压抑,同时也是对幸福生活的温暖回忆,真是触目惊心的一幕场景。新年夜,皮鞭下犹太苦力们高昂着头颅欢快地唱起新年颂歌,虽在严密地监视下被迫而歌,却不见悲凉,只见希望,给人以无尽的力量。在藏身之地,钢琴师意外地发现了一架钢琴,他虽然不能出声,但他却将手指悬在键盘上尽情演奏,沉入到纯粹而美好的艺术世界,仿佛天籁之音。正如《钢琴师》的片头语:“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师用音乐与强权进行着默默地对抗。

21小时前

3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