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傻子争论的哲理故事

厼円芄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哭沒有用 1星

共回答了158个问题采纳率:98.8% 评论

永远不要和傻瓜争执,因为在争执的过程中你也会变成一个傻瓜。

有时候我们人真的很奇怪,明明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还要和别人争来争去,逞口舌之快,非要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说法,以至于到最后争论的急赤白脸闹得不愉快。

墨菲定律说:永远不要和傻瓜争论,一不留神自己也会变成傻瓜。

我没有鄙视的意思,只是想说争吵无法带来任何好处,只会让我们活在愤怒之中。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学识修养也不同,在看待很多问题上势必会有分歧,做事方法上也各有所异,若是非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和对方争论出个高低对错,实在是没有意义。

19小时前

32

地下阿 3星

共回答了322个问题 评论

跟傻子争论的哲理就如同对牛弹琴一样的。你对着牛准备了三天三夜的曲子,自己认为曲调非常动牛了,这头牛一定会跟着你的曲调和起来,摇头晃脑摆尾的配合你的。

结局可想而知,你弹你的心爱的曲子,这头牛该吃的吃该醒的睡,一点都不配合你。

17小时前

29

笑賅憅亼 2星

共回答了62个问题 评论

古语云:“只与智者争高下,不跟傻瓜论短长”。意思是说,跟智者争论可以增长才智;跟傻瓜争论却是惹一身的不快。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类事情:跟有的人谈得来,话语对口,而跟有的人却不行,明明你这么说,他却偏偏那么理解,到后来跟你吵起来了。

其原因可以概括为:智者争理,傻瓜争输赢。

1

只与智者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圣人孔子认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一定要算争的话就是比射吧!比射时,上堂射箭、射完下堂以及射后饮酒,都要作揖行礼。

这种争就是智者的争法,只有在名利面前保持德行,才能抗拒诱惑,从而不被冲昏头脑。

有智慧的人,不会在意一时的得与失,也不会过于注重输赢,即使输了,他们只是淡然一笑,绝对不会上纲上线,因为他们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

爱争论的人,往往成不了大气候,他们喜欢对每一件事情都锱铢必较,唯恐自己落了下风、得了亏。

然而,他们由于经常被眼前的事蒙住双眼,即使双目如炬也看不长远,所以只是活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一生都在“蜗角之争”。

《论语》第九章,对“争”做了很好的说明:

子贡和颜回,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年纪相近,颜回比子贡年长一岁。

孔子当面跟子贡说,:“你跟颜回比,谁比较厉害?”子贡回答老师:“我啊,我哪里敢跟颜回比较!远望他都不敢!”他接着说:“颜回,闻一以知十。”

意思是说,颜回听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可以知得周遍圆满。“我呢?听一个事情、一个道理,可以举一反三”。他们的对话,孔子听后都感到自愧不如。

从这一章的对话里,道出人与人之间究竟要比什么?

这种比较是一种良性竞争,让比较差的可以见贤思齐,带动学习的风气,所以这种比较是最上乘的,它可以让一个人进步。

让人进步的争论,正是智者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已经超脱了口角之争,上升到了智慧的层面。

相传战国时期的商鞅,在朝堂之上舌战群臣,用智者的辩论,说服了反对他变法的王公贵族,最后,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朝国富兵强,统一了六国。

智者之间的争论,是智慧的碰撞,是灵感的闪耀,更是埋下慧根的契机。整部《论语》都是对话式的,孔子与弟子们正是通过不断的争论,才诞生了很多传世哲理。

2

不与傻瓜辩

《子贡问时》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落叶。有一位绿衣老者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绿衣老者说:“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子贡觉得绿衣老者的问题很简单,便笑着回答道:“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一年只有四季”。

绿衣老者却气冲冲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子贡毫不示弱说:“三季!!!”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来人听此,大笑而去。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

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绿衣老者那样的人,我们就不要与他争辩了。

一来受环境影响,你们格局不同;二来,对于固执己见的人,即使你说的是对的,他也听不进去。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在我们眼里不讲理的人,这种人其实是格局不同,对待这样的人,我们不必与他争论不休,不妨宽恕他。

14小时前

1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