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各年龄段的人为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称

硪為誰戒酒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萬世孤清 2星

共回答了265个问题采纳率:96.8% 评论

中国的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都是有代称的。

△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古人对孩子幼年时的一种泛称。一般八岁到十四岁的未成年朝均可被称为…总角。

源于古代小孩子没有长大时,都喜欢把头发梳成两个小羊角似的模样。(许多影视作品可以看到)总角之称即由此来。《诗经》中也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成童:十五岁以上。

又有:豆蔻。指女孩子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常常用来比喻少女。

也有:及笄。笄,指头发上的簪子。指少女年龄在十五岁左右,也就是可以梳头插簪子的年龄了。

△弱冠。二十岁左右。弱,指年少,冠指帽子。意为,二十岁时,可以戴成年人的帽子了。

△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龄。

△而立。三十而立。指三十岁。

△怨女。指年龄大而仍未成婚的女子。(相当于现代的剩女)。

△不惑。四十而不惑。指四十岁。

△半百。即五十岁。

△花甲。指六十岁。因六十年为一甲子。六十岁时人的头发已花白,故名。

△古稀。人至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遐龄。指老人长寿高龄。

12小时前

10

圞葬情 1星

共回答了122个问题 评论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米寿”一词是指人“八十八岁”,用的是“拆字法”。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发现,“米”字拆开,不正是“八十八”吗?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有很多称谓,“米寿”是其中之一,但并不常见,还有很多更为常见的称谓,在此向有兴趣的读者做一个大致的介绍,以供参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不满周岁的婴儿;指幼年时期(大致二到七岁)的称谓则有:孩提、总角、垂髫、黄口等等。孩提为“儿童、幼儿”的意思;“总角”表示“小孩子把头发扎成髻”,所以也用来指“幼年”;“垂髫”和“总角”的意思相仿;“黄口”的原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子”,我们常用“黄口小儿”形容一个人的年幼无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岁,“及笄”就指女子十五岁。另外,由于二十岁的男子还没有达到壮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孔老夫子在叙述自己生平时说了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矩。”这句话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等一系列称谓。同样,“诗圣”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把“古稀”和“七十岁”联系到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还谈到过“花甲”指“六十岁”,而超过七十的年龄,还有一些专用的称谓,如郑先生提到的“米寿”指“八十八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则指“一百岁”,“寿登期颐”就是对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

11小时前

18

无力伪装 3星

共回答了310个问题 评论

谢谢您的问题,在校女生品历史的味道为您作答。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很多都已经成为了俗语或成语,例如“三十而立”“年逾花甲”“耄耋老人”等等。现将常见的相关叫法整理如下(不常用的就不写了),供您参考:

【襁褓】襁褓的本义是包裹出生不久的孩子的小被子,一般指不满一周岁的孩子。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御寇所著《列子·天瑞》一书:“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用法例句:他还是个襁褓之中的孩子。

【孩提】孩提的本义是“提孩”,也就是可以用手提起孩子的年龄,一般是指幼儿时期(大概2-3岁)。用法例句:在孩提时代(或孩提时期),他就随父母离开了家乡。

【始龀】始龀的本义是小孩开始换牙的意思,一般指七八岁的年龄。也有人说,是指女孩七岁、男孩八岁的年龄(男女开始换换牙的时间略有差异)。

【髫年】髫年的本义是儿童(一般指女孩)在没有扎头发的时候下垂的短发,一般指女孩7岁的年龄。

【龆年】读音和意思与“髫年”基本相同,一般指男孩八岁的年龄。髫年和龆年,有时也合并称作“垂髫”。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总角的本义是未成年人把头发分成左右两部分,然后每一部分扎成一个结,就像是一只羊的两个角,一般指10岁左右的少年(也一种说法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年龄)。用法例句:他们两个是总角之交,到如今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黄口】黄口的本义是指小鸟黄色的嘴巴,多用来指儿童。在古代,黄口的用法比较复杂,在隋朝及以前人们通常把3岁以下的婴幼儿称为黄口,隋朝以后(尤其是到了唐朝)人们把出生不久的小婴儿成为黄口。再往后,人们把不到10岁小孩统称为黄口。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汉朝的刘安所著《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金钗之年】金钗的本义是女子梳妆用的钗子,通常指女子12岁的年龄。这是因为古代的女子一般从这个年龄开始头戴金钗,梳妆打扮。有的地方,为了庆祝家中的女孩告别童年,在12岁的时候会送给女孩子一只金钗作为礼物。

【豆蔻年华】豆蔻的本义是一种可作为草药的姜科植物,在花朵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就长得很丰满,渐渐就成为了少女的象征。一般指女孩13岁的年龄。

【舞勺】舞勺的本义是中国古代男子练习的一种舞蹈,通常是皇家娱乐性质的文舞(与武舞是相对的概念),一般是指13-15岁的古代男子。这个说法最早出自孔子弟子所著《礼记·内则》(秦朝焚书坑儒后失传)。

【舞象】舞象的本义是中国古代男子练习的一种舞蹈,通常是男子在接近成年的年龄学习,一般指15-20岁的古代男子。

【及笄之年】笄的本义是穿过头发的一种簪子,及笄是指到了结发的年龄,也就是该出嫁的年龄,一般是指女子15岁。

【破瓜年华】“瓜”字可以分解成“二八”,所以古代将用破瓜年华指代女子16岁的年龄。

【桃李年华】桃李是指桃树和李树,比喻青春年少,一般用来指女子20岁左右的年龄。出处是明朝徐渭所作《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弱冠】弱是指年少,冠是指帽子。弱冠是指年轻时行成人礼所带的帽子,用来指代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是指花开的时节,一般指女孩24岁的年龄。

【半老徐娘】典故出自唐代李延寿所著《南史·后妃传下》,是指女子30岁左右、日渐衰老但仍有风韵的年龄。

【而立】一般是指30岁左右的年龄。

【不惑】一般是指40岁左右的年龄。

【知天命】一般是指50岁左右的年龄。

【耳顺】一般是指60岁左右的年龄。

【从心所欲】一般是指70岁左右的年龄。

以上五个典故,均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在15岁的时候立志学习,30岁的时候成就一份事业,40岁的时候不在困惑,50岁的时候知道天命,60岁的时候能听进不同意见,70岁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

【杖朝之年】本义是可拄杖出入朝廷,通常用来指80岁的年龄。典故出自唐代韩偓所著《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

【耄耋之年】耄,是指约八、九十岁的年龄;耋,是指约七十岁的年龄。耄耋是指年龄很大,约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的人。

【鲐背之年】鲐是一种鱼,代指老人身上生斑的样子,通常用来表示90岁的年龄。

【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思是人老到不能自理的程度,一般指百岁。典故出自汉代戴圣所著《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8小时前

42

淡雅人生 1星

共回答了142个问题 评论

古代年龄段划分标准: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舞勺之年:13一15岁。

舞象之年:15一20岁。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4小时前

2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