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汉是传说的人物还是真实的人物

无须点明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峩嫁袮 4星

共回答了436个问题采纳率:94.8% 评论

是斯科特2010年执导的影片。 罗宾汉在英国是个传奇人物。生活在十二世纪末。他是侠盗,杀富济贫,打家劫舍,救困扶危。虽不见于正史,在民间却颇具影响力。几百年来,描述罗宾汉的小说、诗歌、影片数不胜数。 其实斯科特的这部《罗宾汉》,不如说是《罗宾汉前传》。讲述了罗宾是一名弓箭手,随英国国王狮心查理的十字军东征,查理战死,罗宾当了逃兵。他假冒罗伯特爵士之名,与北方贵族一起,与约翰国王达成协议,率英军打败入侵的法军,之后反被约翰国王通缉,不得已成了绿林好汉。 拍史诗片,一向是斯科特的强项。看得出来,斯科特在拍这部片子时,也是雄心勃勃,据说这部影片的投资达到了1.5亿美元。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十分宏大惨烈。羽箭、盾牌、宝剑、攻城车,一刀一枪尽力模仿了当时的情形。影片中再现的英格兰中世纪自然风景也很具特色,开阔的草地、自然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高大的橡树,远处的城堡,丘陵,近乎原始状态的村镇。处处美不胜收。 然而在影片的内容上却不敢恭维。斯科特一心想把好汉罗宾汉塑造成英雄罗宾汉。本来在民间传说中罗宾汉只是个龟缩在舍伍德森林中的强盗,规模也就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靠着买路钱混个够吃够穿。并没有什么政治诉求。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罗宾汉是个侠盗,敢于和官府对着干,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在当时的英国,封建领主的势力非常强大,各个领主们以自己的城堡为中心,建立起他们的统治。而罗宾汉即使在自己的家乡诺丁汉,也未曾攻打过一座城堡。更不用说推翻国王的统治并取而代之了。 而斯科特却企图颠覆人们心中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他把罗宾汉和大宪章运动联系了起来。不错,大宪章运动同样始于十二世纪。不过它只是一场英国贵族向国王和教会争取更多权益的运动,和底层人民没什么关系。即便罗宾汉的行为对于英国王室会产生一些心理影响,凭他那个势头,这种影响也是很微弱的。至多也是两者之间不由自主的遥相呼应罢了。而影片中,则追溯起罗宾汉的家世。说他父亲是村里的一个石匠,也是一个哲学家,居然还是大宪章的起草人。这种牵强的说法,令人不解。大宪章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一个石匠在那样原始的环境中,能认几个字已经算是不得了的事情了,学拉丁文无异于研究天书。要不然,罗宾汉的父亲真的和咱们的诸葛亮同志一样,身在草庐胸怀全球不成? 有人说,这样的叙述在于肯定罗宾汉造反的合法性。我看也不尽然。他开始追随狮心查理后来当了逃兵,本来就属于非正统的一群。后来和北方贵族混在一起,大宪章使得贵族得利,他自己却沦为草寇,本来就游离于法律之外。罗宾汉自己恐怕也不会太在意是否风光的加入体制,也许在当时的英国,还没有招安这一说,罗宾汉也没有想借得诺丁汉山水寨去买伦敦春色的想法。老子就是山大王了,怎么着吧?说到本质,检验一种行为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是否遵从当时的法律和规则,最终在于人民的认可。 我觉得,斯科特意在通过影片,来表达他自己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争取自由的权利。他借影片罗宾汉之口这样说:“这片土地的法律,让人们臣服于国王,国王要求臣民的忠诚,却不给予任何回报。我曾去过法国,巴勒斯坦,现在又回来了。我知道,暴政只会导致失败。国王对臣民的依靠,更甚于臣民对国王的依靠。国之根基在于全体人民的自由权利。”虽然在当时的英国,没有人会想到或使用到“全体人民”这样的字眼,这话出自罗宾汉之口显得那么不自然,但这就是斯科特想要表达的。 影片中的演员给人的印象也不完美。罗素·克劳正在发福,凯特·布兰切特又太骨感。难看点可以忍受,看在上亿美金投资的份儿上,你们倒是好好演啊。可惜谁都没有发挥出他们最佳的演技。一直处于中规中矩半梦半醒之间。很难找到出彩的地方。给观众的感觉是一边在摄影棚里狂杀乱砍,一边精心计算着自己的片酬,难免分心。 我们回到大宪章时代。当时的这场运动远比罗宾汉的打家劫舍要来的猛烈的多,影响也要深刻的多。它第一次对至高无上的王权提出了挑战,为以后的君主立宪制打下了基础。虽然大宪章只是强调了贵族对于王权的些许自由,它却是人类争取自由道路的起点。随之而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使人们从黑暗中迎来了曙光。接着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我们就是这样慢慢的醒来,一步一步的完成渐进式的制度改革。人类也就是这样步履蹒跚的坚忍不拔的向自由迈进着。 看完了电影。还没醒过神来,脑子有点穿越。里面所描述的情节,和我国抗日战争前的形势,是不是有点相似? 本人评分:6.0。

3小时前

9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