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贡生全部故事

只做沵先生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好菇凉别哭 2星

共回答了78个问题采纳率:97.8% 评论

严监生是个土豪,家有十万银子,还有个“监生”的身份,算是有地位有体面的乡绅。但他还有哥哥严贡生,严贡生无论在家族中还是社会上,地位都比他高,让他时时处处都受气。严贡生生活奢靡,让弟弟严监生很不以为然,他在衣食住行上十分节俭吝啬,所以比哥哥富有多了。

严监生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

扩展资料

人物形象

在《儒林外史》的许多人物中,严贡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作者刻画这个人的丑恶,一直刻到他的骨头里去了。 清朝的科举,纯为以文试士,惟有“优贡”这一个名目,是制度上唯一强调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

严贡生这个反面典型,在乡绅地主集团里,地位并不高,而他的行为和品质,却集中了剥削阶级的一切特性,在他的那个集团里是很有代表性的。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形象。

《儒林外史》的作者批判科举制度,是通过批判了和这个制度有联系的严贡生一类的人物。所以评析严贡生这个典型人物,也能更好地了解作者写《儒林外史》的目的。

12小时前

33

森巷与鹿 4星

共回答了494个问题 评论

与邻居王二争夺一头猪的所有权,严贡生那边与张静斋、范进刚大讲着斯文,而一回到家,他就让几个儿子把前来论理的王大暴打。打得太重,王大的一条腿给打折了。王二告官打官司,严贡生很狡猾,他溜到省城去了。后在他的弟弟监生严致和的运作下,破费了严致和不少银子,才把事情摆平。

  比起张静斋、范进来,严贡生的那些斯文,全是假的。他的贡生学位,是花了很大一笔银子,买来的。而这严贡生嘴还很馋,虽然寸土也无,却也赊鱼赊肉的,以饱口福。赊欠厨子、屠户的钱,不肯还。家里花梨椅子,还被他拿到后门外,换肉心包子吃。严致和与严贡生分家时,二人得到一样的田产。严致和节俭守住了家业,严贡生贪图贡生虚名,加之嘴馋好吃,家业给败空了。严贡生活生生的,一个泼皮破落户。

  严贡生包了两只船,接儿子、儿媳回高要县。路上,严贡生犯了病,喝了开水,他吃了几片云片糕,病好了。看来,严贡生不是晕船,而是肠胃不舒服的小病。吃剩下的几片云片糕,被掌舵的船夫害馋痨吃了。当船到高要县码头,下船时,严贡生硬说那被吃掉的云片糕是自己的药,他还骂船家有眼无珠,吹嘘自己的云片糕是用人参、黄连,花了几百两银子做成的。

  云片糕已经吃了,船家无法查实。实则,船家若是到严贡生家走一趟,就可戳穿其谎言。一个被吃空败空的家,严贡生从哪里来的几百两银子,去做那人参黄连的云片糕?!

  船家被严贡生唬住了,十二两的船费,因此黄了,要不到了。掌舵的船夫,也许因此被严贡生害死了。吴敬梓生活在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这是十二两银子是有说法的。十二两银子,相当于清朝前期,江南劳动力市场,织工四分一工一年的工钱。四分一工者,是织工中工资最高的。掌舵的船夫一年收入估计也就是五六两银子。十二两银子,最少也得两到三年挣。也就是说,因为几片云片糕,掌舵船夫两三年的活白干了。严贡生之奸诈恶损,非一般读书人,能做到想象到的。

  回到家里,赵氏与严贡生商议过继儿子事宜。赵氏认养严贡生的儿子,实际是变相将家业交给了严贡生。这本是求之不得好事。那知严贡生心里有自己的算盘,他不愿过继儿子给赵氏。反过来,严贡生让自己刚结婚的儿子儿媳来占赵氏的房子,催促赵氏搬房。赵氏和他闹,严贡生发出狠话,要将赵氏找媒人领出发嫁。严贡生的想要霸占赵氏家产的用心,显现出来。

  赵氏和严贡生因为认养儿子的事情,打官司到县衙。汤知县同情赵氏,严贡生的官司打输了。严贡生不善罢甘休,又到省城告,又输了。而后,他又想到京师联络学道周进,打赢官司。看来,为了牟取家产,严贡生是不择手段的。后来官司如何打的,吴敬梓没有描写,只是借胡三公子的口说了,官司的结局。严贡生的二儿子过继给赵氏,家产三七分。赵氏得了三分,严贡生得了七分。虽没有独霸家产,严贡生最终还是占了大便宜。

  严贡生的种种劣迹,很难与他的贡生学位联系上。他根本算不上斯文败类,却也是衣冠禽兽的恶棍泼皮。

11小时前

4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