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败给刘邦的七个重要原因

走心别走嘴 3个月前 已收到6个回答 举报

半夏寂寞 3星

共回答了330个问题采纳率:91.8% 评论

1.刚愎自用,用人不信。

2.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

3.为人吝啬,对部下苛刻。

4.残杀无辜缺乏宽宏大度的气度。

5.不该分封天下,开历史倒车。

6.故事民生,不注重底层百姓。

7.勇武有余,谋事不足,缺乏政治眼光。

7小时前

13

亡爱之徒 1星

共回答了138个问题 评论

1. 军事力量:项羽虽然是天下豪杰,手下的将领也都十分出色,但是在军事力量上还是不如刘邦,刘邦的军队装备更加精良,组织更加严密。

2. 后方保障:刘邦的后方保障比项羽要好,这一点在长期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3. 政治手段:刘邦懂得运用政治手段,善于联合各方力量,而项羽则在政治上比较孤立。

4. 策略谋略:刘邦有明智的策略谋略,并且根据形势灵活调整,而项羽则比较死板,一味地追求胜利。

5. 资源优势:刘邦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包括财富、农田、商业路线等,这些也为他在战争中赢得优势。

6. 领导能力:刘邦在领导方面比项羽要优秀,他善于组织和调度,提高部队的士气并增强战斗力。

7. 社会支持:刘邦受到了国内民众和外部势力的支持,他被认为是天下英雄的代表,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5小时前

36

样保护 4星

共回答了42个问题 评论

项羽失败的内部原因: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和过低的政治觉悟注定难成大业

(1)政治选择的错误:

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暴政之后,并没有像秦朝那样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王朝,而是延续了战国时期的分封制。

(2)过于迷信武力:

在《项羽本纪》中曾记载,项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从这方面我们可看出,他出生于武将世家,家世显赫又得到了季父的培养,显然是一个人中龙凤。但是,虽有万夫不当之勇的他,并没有为自己制定出明确的战略目标。(3)不得民心:

在《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羽在到达秦王宫之后,就开始组织士兵大肆烧杀抢夺,屠戮百姓无数。而刘邦此时却与秦朝的父老《约法三章》。显然百姓们的内心更倾向于刘邦,争相把自己家的牛羊酒食献给军队,但是刘邦却拒绝不享受,于是,当时的秦朝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4)用人不明:

项羽所亲信的近臣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过去楚国的宗亲故旧;

另一类为楚国之外的人

项羽有着浓厚的宗亲意识,比如说他手下的项伯、项佗,项庄等人都是他过去的亲信。

5(赏罚不分明)

6(定都彭城)

7(放虎归山)

2小时前

7

迪克小牛崽 3星

共回答了384个问题 评论

第一,两人性格的不同可以体现在他们对待成功的看法上。刘邦目光长远,而项羽可以说是鼠目寸光了。

第二,刘邦杀伐果断,而项羽优柔寡断。

第三,刘邦从善如流,任人唯贤,而项羽却自以为是,不听劝告。

第四,项羽残暴,不得人心。

第五,项羽心思单纯,而刘邦老谋深算。

第六,战略地理原因:

纵观历史上的君主,没有一位不是认真挑选都城所在地,都城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有了稳固富庶的根据地才能在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项羽选择的根据地是彭城,在现在山东商丘地区,这个地方春秋时期属于宋国,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完完全全的穷乡僻壤之地,经济相当落后。

第七,经济地理原因:

经济发展对于军事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楚汉战争之中,项羽没有能够占据有利的地理条件,也导致了后期军事活动无法顺利运行。

22小时前

49

幸福狠狠地 3星

共回答了30个问题 评论

第一,项羽忽视政治对战争的影响,刘邦则截然相反。

第二,项羽忽视外交对战争的作用。刘邦把争取盟友当成打败项羽的根本条件之一,并且通过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配合取得了全局的胜利。这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空前壮举。

第三,项羽不善用人,而刘邦极为重视人才。

第四、项羽有勇无谋,忽视军事地理对战争的影响

17小时前

3

东京非常热 3星

共回答了387个问题 评论

一、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封立十八个诸侯王,搞分裂割据,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里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项羽残暴无比,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失掉民心。尤其在巨鹿大战中获得大胜后,于新安用狡诈的办法把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全部活埋。激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他们怨恨项羽残暴,更坚决拥护刘邦,惟恐项羽得势。项羽虽然在军事上大胜,但政治上却大败了。

三、项羽在一些战斗中暂时取胜,全凭自己的勇力,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项羽发怒时,大喝一声,在他旁边的上千个人,都会被他镇慑得不敢动弹,但他不会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谋士良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

四、项羽待人仁慈有礼,言语温和,但奖罚不明。有人生了病,他会同情得流下眼泪,会把自己的饮食分给这个人;但是等到他所用的人立了战功,应当封赏时,他却把已经刻好的印信拿在手里,舍不得给人家。

五、项羽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在战略上处以被动地位。如他灭秦后就往东走了。有人劝他留在关中这个地方,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他不但不听劝,反而还说:“人富贵不回故乡,就如同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给果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失却了关中这块宝地。

六,项羽为人残暴是历史定论,没有谁否认项羽为人的残暴;为什么还要再谈项羽的残暴,主要是出于一点考虑:项羽的残暴与项羽的败亡有无关系?

七,项羽为人的残暴最突出也最为人垢病的是他屠杀秦降卒20万,尽失秦民之心,终于导致项羽功败垂成。

在现实中国这个大地上,人们都认同这么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坑杀秦降卒20万,如此残暴,怎么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民心,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如此层层推理,人们大多认为:项羽的残暴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败的唯一原因。所以,讲项羽失败的原因如果不讲他的残暴,那就是放过了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认同这么一种推理!如果历史研究真的如此简单,那么历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句话并不错,因为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史实证明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11小时前

5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