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起源

穷极了 4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落雪满山 4星

共回答了473个问题采纳率:96.9% 评论

于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
在古代官场中,当官员们听到别人的言论或者自己有所斩获时,常常会拍案而起表示激动之情。
这种行为被称为“拍案叫绝”。
后来这个词汇逐渐演变成“拍案而起”,成为了日常生活中表示激动之情的一种说法。
此外,在明清时期,官员们在给皇帝汇报工作时,如果表现出色,皇帝也有可能会拍案叫绝,表示赞许。
这也是“拍案而起”在官场中得以流传的一个原因。
总之,“拍案而起”这个词汇一直被用来形容人们激动、兴奋或者惊讶的情感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5小时前

7

淂冭寘 2星

共回答了233个问题 评论

“拍案而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有一个叫做吴甡的官员在听取疏通皇家水利的建议时,他听到了一个疏通黄河的方案,因为该方案过于复杂,吴甡决定将该方案撕成碎片。

当他听到一名官员提出了简化的方案时,他激动地拍了一下桌子,表示同意。从此,这个成语开始被广泛使用。

3小时前

29

要爱护我 3星

共回答了380个问题 评论

“拍案而起”这个成语最初出自明代小说《水浒传》。在小说第三十七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却说王婆引着林冲到房中坐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是那里人氏?如何落到这条路上来?’林冲道:‘我本是山东东平府人氏,因一桩冤案……’说到此处,忽然拍案而起,大叫道:‘这等冤屈,有甚么话说?只有见官说了才有个明白!’”这里的“拍案而起”形象地表现了林冲愤怒的情绪和决心,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非常愤慨、激动和决心的成语。

这个成语也被用于形容其他人的激动和决心,如“听到这个消息,他拍案而起,表示坚决反对”等。因为它形象生动,表达的情感强烈,所以在文学、影视、新闻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1小时前

44

年轻过 2星

共回答了253个问题 评论

拍案而起,案:几案;桌子。拍着桌子愤然而立。形容极度愤怒。有时也形容对反动势力的不屈服。

出自: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近义词有:义愤填膺、忿然作色,反义词有:悠然自得、泰然处之,拍案而起是中性成语,连动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形容非常愤慨。

拍案而起的详细解释:

成语名称:拍案而起(pāi àn ér qǐ)

成语释义:案:几案;桌子。拍着桌子愤然而立。形容极度愤怒。有时也形容对反动势力的不屈服。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近 义 词:义愤填膺、忿然作色

反 义 词:悠然自得、泰然处之

成语用法:连动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形容非常愤慨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拍案而起的例句:

1、他五内俱焚,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2、对宗楚客这种误国害民之举,燕钦融拍案而起,当朝要上本弹劾,而刚才还义愤填膺的别驾却赶忙拦住了他,告诉他千万不可意气用事。

3、听完这番话,他激动地拍案而起。

4、听到汪精卫汉奸的卖国行径,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拍案而起的成语接龙:

拍案而起 > 起早摸黑 > 黑天白日 > 日高日上 > 上下其手 > 手疾眼快 > 快马加鞭 > 鞭长莫及 > 及第成名 > 名公巨人 > 人面兽心 > 心神不宁 > 宁戚叩牛 > 牛头马面 > 面黄肌瘦 > 瘦羊博士 > 士绅名流 > 流风回雪 > 雪泥鸿爪 > 爪牙之士 > 士饱马腾 > 腾云驾雾 > 雾惨云愁 > 愁云惨雾 > 雾阁云窗 > 窗明几净 > 净几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熏目染 > 染苍染黄 > 黄衣使者 > 者也之乎

23小时前

40

怕将就 3星

共回答了341个问题 评论

拍案而起 成语发音:pāi àn ér qǐ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

18小时前

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