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尊长幼的原因是什么

祂慯峩吢 3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帥滊龍 4星

共回答了451个问题采纳率:97.9% 评论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22小时前

18

这边没有爱 1星

共回答了186个问题 评论

“长幼”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伦理关系之一,区分“长”与“幼”的目的在于明确尊卑先后的秩序,从而建立“长幼有序”的社会。因此对于“长幼”伦理概念的关注集中于“有序”一点。

论及“长”与“幼”之间的互动关系,儒家学者又往往侧重于“幼”对“长”的敬、顺,即“悌”。因而“长幼有序”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于“幼”的行为规范。从儒家学者对“长幼”关系的学理阐释,到社会生活中对长幼尊卑制度的提倡,为等级制度赋予了合理性价值和意义。

21小时前

35

迩我的情 4星

共回答了45个问题 评论

真正讲尊卑的是道家的庄子。庄子·天道的原文:

“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儒家讲伦理契约是比较多的,譬如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在这里没有直接的奴役服从关系。

但是你说尊卑吧,貌似真正提到的也只有《孔子家语》里面讲故事,有一个非儒家的人物“荣声期”是说过“男尊女卑”。

然而这个孔子家语是魏晋时代王肃所收集记载的。在这部书之前,先秦道家的列子就有过一个一模一样的故事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

《列子·天瑞》中的这故事主人公叫荣启期。是不是很神奇呢?

按照司马迁、忽必烈、鲁迅甚至日本学者佐伯好郎等人的说法,道家剽剥篡改别人的德性已经是劣迹斑斑罄竹难书。所以上述两篇文,极有可能是列子先借孔子之名讲伪故事,然后后人功课做不好,见到有孔子名字就收进去造成的。

18小时前

2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