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家的产生

蛋卷蛋挞 3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赤赤宝 1星

共回答了12个问题采纳率:92.9% 评论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休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汉代黄老学的内容比较庞杂,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拒《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后兴起,并由此过度到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乃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 这一节,我们将以列举资料为主,以说明唐宋以后,人们语汇中的黄老、道家仍然指的是道教,是和道教同实异名的概念。这些资料有:

道经唯五百九卷,是天尊道君所说。余二百三十五卷,乃黄老等诸子之书(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

(尊师)年十二,通《春秋》及《礼》,见黄老之旨,薄儒墨之言。(王适撰、司马承祯书《潘尊师碣》)(本文所引诸文,均据陈垣编、陈智超、曾庆英补《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故江西连帅路嗣恭……复雅重黄老,尊崇虚无。(李观《道士刘宏山院壁记》)

多称道家唯有《老子》两卷,井蛙不知尾闾也。(顾况《衢州开元观碑》)

道家之说,元气本于一,一变而之九。故太乙行九宫,其坛场祈醮,具真仙官属之品。(宋绶《宋西太乙宫碑铭并序》)扞

佛老之法,要其所归,唯清净寂灭,全自然之性,不以外物縻于中者也。佛氏黄老之法也。(王夷仲《重修仙鹤观记》)

(上……)祷祀之仪,皆以太乙之学为本,而参用道家之说焉。

冯相、保章氏之占,流而为日官式局之法。而道家之所以图其像,制其服物位号之差、坛场祷祀之法……(吕惠卿《宋中太乙宫碑铭》)。

道家之教,盖源于庄(按:“庄”字疑衍)周之老聃,兴于有唐之明皇,盛于我宋之章圣……(崇道大师何德顺立石《广州重修天庆观记》)

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老子之道,黄帝之道也……自汉人以黄老名家,儒者病之,至于今以异端见称……(马家铉《洞霄宫庄田记》)。

谨按道家源于黄帝、老聃,至列御寇、庄周氏,扩而大之,乃与孔子之道并立,为教于天下而不废。(女几野人辛愿《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

予为之说云:古之隐君子,学道之士为多。居山林,木食涧饮,槁项黄馘,自放于方之外。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后世咸附之黄老家数,以为列仙。(元好问《紫微观记》)

……殊不知神变出异,幻惑靡常,乃好奇者之所慕,诚道家之所谓狡狯也。(姬志真《重阳祖师开道碑》)

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箓,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

道家者流,出黄帝老子,以清静虚无为宗,颐神养性为事,长生久视为著效,神仙飞升为极致。(李之绍《仙人万寿宫重建记》)

苏公谓道家者流,本黄老,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飞仙变化之术,丹药小技,皆归于道。然黄老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修其本而末自应,可谓尽善尽美矣。(许有壬《上清储祥宫记》)

汉代所谓道家之言,盖以黄老为宗,清静无为为本。其流弊以长生不死为要,谓之金丹。(虞集《非非子幽室志》)

昔太史公撰次六家之要者,道家之名,历代因之,无囗以囗静玄囗为体,祈禳祷囗为之用,虽囗囗囗囗囗有囗囗囗其综真治理,享帝禜星以为有国者崇福祈祥之地,其用则一而已。(单公履《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墓碑铭》)

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实有合于《书》之克让,《易》之谦谦,可以修己,可以治人……自其学一变而神仙方技之说兴,欲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则其玄指复大异于前矣。(宋濂《混成道院记》)

……

上述文章,都是为道教所写,其中所说的道家、黄老,指的就是道教。这表明,从唐到明,清代事实上也是一样,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说法,其道家、黄老概念,所指就是道教,甚至在这一千多年中,人们指称道教,更多地是用道家、黄老这个概念,而不是用道教这个概念。

19小时前

1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