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爵位划分及品级

乐于献丑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我不能想你 2星

共回答了296个问题采纳率:99.9% 评论

1、周朝: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2、秦朝: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汉朝沿用此制。

3、到了唐朝,爵位分为九等,分别是: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唐朝也基本继承了汉武帝时期的做法:皇帝的儿子除皇太子外其他的可以封为亲王。

亲王的儿子,嫡长子只能降一级,为郡王了,而亲王其他儿子则为郡公了,当然有功于朝廷者,也可以进位郡王。

4、到了明朝,封爵分为异姓和宗室两类。列爵一开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后来只保留公、侯、伯三等,用以分封功臣、外戚、少数民族首领等。

例如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被明太祖封为魏国公;明朝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学家刘基刘伯温就被明太祖封为诚意伯。他们两个人分别属于当时异姓里的外戚和功臣,在列爵里属于“公”、“伯”。

宗室的爵位有亲王、郡王、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除了皇嫡长子外,皇帝的其他儿子封为亲王,亲王的儿子为郡王,亲王的孙子为辅国将军,亲王的曾孙为奉国将军,之后以此类推,直到降至奉国中尉,就不再降了,世袭罔替,以此区别于普通老百姓。

5、明朝初年的宗室封爵不但是封土建国,而且经常统帅大军出征。比如燕王朱棣,在洪武时建藩北平,两次率领军队出征北元。后来朱棣即位后,逐步削除了藩王的兵权,逐步形成“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6、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分别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前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

6小时前

4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