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之死传说

忧心如酲 4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華麗的拜拜 3星

共回答了384个问题采纳率:96.9% 评论

鲸鱼的死亡被称为鲸落,鲸落有些凄美的故事。

美国“深层生态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在其著作《禅定荒野》中写过一句话,经由中文翻译过来,触动人心: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在研究中,鲸的尸体,坠落的过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等,被生物学界统称为“鲸落”。此处的“落”不仅仅是动词,也是名词,如村落般繁衍栖息之处。

世上有没有一种死法,如此温柔?据说,鲸是可以预知自己死亡的。预感生命将尽时,它便孤独离去,下沉,下沉,下沉……而后,安静如水,来者不拒,任由自身被汲取享用。生于海、逝于海,接着,归于海,反哺海。这一切,在深海之境悄然上演。

世上有没有一种死法,如此慷慨?它的死,竟不是生的终结,而是喧闹的开始。当一条鲸死去,它生命消亡的瞬间,其实正预示着无数生命的开始。在北太平洋深海中,鲸落维持了至少43个种类12490个生物体的生存。它归于深渊,却让其他的生命走得更远。

这样的生命奇迹,初闻“鲸”奇,亲眼所见更是“鲸”喜。今年4月初,中国科学家们科考时,于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这是一只形成不久的鲸落。鼬鳚鱼正在撕扯尾部的肌肉,螃蟹等“清道夫”自四面八方赶来分享盛筵。科学家分析,这个鲸落很有可能是齿鲸类的鸟嘴鲸,鲸尾上尚有组织残余,估计死亡时间不算长,因而具有长期观测价值。生前,我们不得而知,而南海这一鲸落的“从今往后”,我们有幸见证。“悲寂潇潇下,繁荣此中开。”它的存在,演示了一个生态群落的更替,↓↓整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移动清道夫阶段鲸沉入海底时,最初尸体上的大量蛋白质和有机物会吸引鲨鱼、盲鳗、甲壳类生物前来,它们以鲸落中的柔软组织为食,如果鲸的体型足够庞大,鲸落上的蛋白质可供这些生物食用4—24个月之久。

第二:机会主义者阶段接下来,一些多毛类和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登场,这些“机会主义者”能够在短期内适应所处环境而快速繁殖。它们一边从鲸落中获取食物,一边又将其作为居住场所繁衍生息。

第三:化能自养阶段当它只剩骨架的时候,一切才刚刚开始。大量微生物进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使用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盐作为氧化剂,产生硫化氢,成千上万的化能自养生物由此获得能量。

第四:礁岩阶段最后,当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鲸骨的矿物遗骸又会以礁岩形式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比如,充满生机的珊瑚礁。鲸,即使零落成泥,也会养护一方生命。

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参与科考的学者说,“鲸落从形成到最后完全分解,这期间不光可以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甚至可以影响到新物种的演化。”“一头鲸的死亡,造就了一个深海生态系统。”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

一鲸落,万物生,对于漆黑的深海而言,绝处逢生,这无疑是一份极其贵重的礼物。是不是所有鲸死亡都会形成鲸落?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环境都利于自然鲸落形成。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数量,不超过50个。偶然性,令这样的遇见与馈赠尤为罕见与珍贵。如果上一秒,你还在为鲸落动容,这一秒,就可以开始唏嘘了——

在鲸落之前,鲸已死于人类的无动于衷和残忍不仁。防不胜防,它们还在被一头,一头,接一头地捕杀着。避无可避,受到声呐干扰而搁浅的鲸,也在一头,一头,接一头地增多。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及全球气候变化,目前鲸类数目急剧减少,鲸落变得更为稀少。深海生物对于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较浅海和近海更低,一旦潜在的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头鲸,一生游弋不息,只落一次地,就是在它死去之时。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一头鲸,比人类更懂得何为壮丽的陨落。我们的“生死观”该为它所洗尽铅华。

19小时前

4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