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十四子出生时到底是叫胤祯还是胤禵

怨我没摸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棒棒糖瞳話 3星

共回答了313个问题采纳率:98.9% 评论

康熙的十四位皇子胤祯:

爱新觉罗·胤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其初排行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时生。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政治权利斗争中的敌人。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祯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祯才恢复了自由。

家庭情况:

妻妾子嗣

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二等护卫石保之女;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典卫西泰之女;妾吴氏,常有之女。

第一子,已革多罗泰郡王弘春,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初一日子时生,母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乾隆四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日丑时卒,年三十七岁。嫡妻瓜尔佳氏,子庆德之女;妾王氏,常明之女;妾崔氏,普叶礼之女;妾乌苏氏,副都御史敦拜之女。七子:长子永信,次子常安保,三子永豫,四子常庆保,五子三等侍卫永朔,六子头等侍卫永晋,七子永塔。

第一女,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正月二十七日酉时生,母为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石保之女。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二月卒,年二岁。

多罗恭勤贝勒弘明

第二子,多罗恭勤贝勒弘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四月初三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正月初六日申溘逝,年六十三岁。嫡夫人完颜氏,布政使罗延泰之女;继夫人马佳氏,马惟耀之女;侧夫人王氏,王四之女。五子:长子辅国将军永忠,次子固山贝子永硕,三子奉国将军永恬,四子奉国将军永悌,五子永库。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月二十日巳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七月,嫁喀尔沁贝子僧衮扎普。郡主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二日卒,年二十五岁。

第三女县君,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五月十二日卯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与第二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十月,嫁那穆都鲁氏哈禄。县君乾隆二十六年庚辰五月初八日酉时卒,年五十六岁。

第四女县主,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月十三日巳时生,母为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石保之女,与第一女同母。雍正七年己酉十月,嫁敖汉博尔济吉特氏四等台吉德绶。县主乾隆三十八年癸巳正月二十五日午时卒,年六十八岁。

第五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七月十一日未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与第三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九月,嫁厄鲁特多罗郡王色卜腾旺布。郡主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八月二十二日未时卒,年七十岁。

第三子,散秩大臣弘映,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一月十九日戌时生,母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二等护卫石保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七月二十日酉时卒,年六十五岁。嫡妻祖佳氏,子爵祖俊之女;继妻王氏,御史绰尔和之女;妾马氏,护军校长绶之女。三子:长子永宗,次子永往,三子永佑。

第四子,都统、散秩大臣弘暟(kǎi),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二月初八日未时生,母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时卒,年五十二岁。嫡妻瓜尔佳氏,头等侍卫都里玛之女;继妻张佳氏,达兰泰之女;妾田氏,田玉之女;妾安氏,安八之女;妾金氏,金克仁之女;妾高氏,高保之女;妾田氏,田守仁之女。七子:长子二等侍卫永行,次子都统永悫,三子护军参领永苏,四子三等侍卫永快,五子永穆,六子永胍,七子永化。

第六女,乾隆二年丁巳正月二十三日酉时生,母为媵妾吴氏常有之女。女乾隆六年辛酉八月十二日亥时卒,年五岁。

第七女县主,乾隆十八年癸酉十月初五日子时生,母为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西泰之女。选婿钮钴禄氏额尔登额,未婚。婿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一月卒,县主守节,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二月二十二日寅时卒,年二十四岁。

生平介绍:

青年时期

十四阿哥允禵原名胤祯(注:雍正是叫胤禛,雍正登基后把胤祯改为允禵), 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胤禟曾语:“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胤祯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胤祯比雍正皇帝小十岁,两人虽系一母所生,但兄弟二人感情并不深厚。胤祯与才华横溢,为人谦和的皇八子胤禩却称得上情投意合。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当康熙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时,胤祯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这使康熙更加愤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祯,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唯有胤禛不语,上怒少解,命诸皇子挞胤祯,将胤禟、胤祯逐出。”胤禟被康熙打了几记耳光,脸部红肿,胤祯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艰难。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影响到康熙对胤祯的态度,或许还令康熙感觉到他对兄弟的有情有义,而之后更加宠爱他。

抚远大将军

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十二月,胤祯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祯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祯望阕叩首行礼,肃队而行。”

胤祯出征之时,康熙曾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由此可见,胤祯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胤祯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为十多万人。胤祯的大将军是个综合管理岗位,参与军事决策指挥,军队调度,部署人事,举荐任命将领,保障后勤,打探敌情,稳定军心,激励部队,调节内部和外部矛盾,笼络达赖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说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护送达赖喇嘛等等。可谓面临的事务错综复杂,需要极强的综合能力。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胤祯即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藏。八月,葛尔弼率部进驻拉萨。九月,胤祯命令延信送新封达赖喇嘛进藏,在拉萨举行了庄严的坐床仪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动的西藏叛乱彻底平定,胤祯也因此威名远震。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命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其父,“惟称大将军胤祯公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

六十年(1721年)五月,胤祯移师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企图乘胜直捣策旺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没有取得进展。十月,胤祯以军务重大,密奏暂停进剿,得到康熙的赞同。十一月,胤祯奉命回京述职。经反复研究磋商,康熙决定争取和平解决准葛尔问题,特致书策旺阿拉布坦,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选派喇嘛位使,赉书前往招抚。翌年(1722年)四月,胤祯离京再赴军前。

康熙驾崩,立储之谜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病逝,留给后世一个千古之谜,究竟他是打算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祯,还是四阿哥胤禛,还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传位凭据,被四阿哥勾结隆科多抢占先机,目前史学界还没有统一意见。由于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并非康熙真迹,所以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支持雍正篡位说的学者认为:

第一,十四阿哥胤祯是康熙晚年最受重用,也是对国家贡献最大的皇子,相比胤祯的三年西征和存留的300多封个人奏折,四阿哥只是审理了两桩案子,仅留下和他人联名的几封奏折而已。康熙任用胤祯做为西征统帅,掌握军权,并在密折上嘱咐他要获取人心,是为了让他树立威信服众和对他的加意培养和考验,是属意他为储君(或者说是候选人之一)的表现,而胤祯西征中的表现从奏折中来看,综合上是十分令康熙满意的,也就是说他是通过了考验的。

第二, 雍正朝早年一直流传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诏的说法,在雍正七年,雍正的所有政敌整治完毕之后,才首次官方提出当年是7个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听康熙遗言,这八人中三人已经被整死,二人终身圈禁,二人被连连整治(当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禁若寒蝉,且大局已定,不可能再公然表示什么。一人是雍正宠臣皇十三子。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质疑"八人面谕说".

第三,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关于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比如说官方记载宣称康熙病危前,召众皇子及隆科多速至宣布遗诏,却只将传位遗诏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对要继位的胤禛仅告以“病势日臻之故”;康熙逝世后,胤禛方得知由自己继位.在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胤禛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为何不将传位诏书告诉他呢?须知,要使胤禛继位名正言顺,在皇位继承问题争夺异常激烈时,让继位人心中有数,预作准备,避免临时出现异常乃至流血是十分必要的;若胤禛不知自己将继位,就很可能出现对他十分不利的情况.

第四,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自己也说过一些与“八人受谕”相矛盾的话。雍正说:允禩、允搪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雍正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 胤禩、胤搪的举止不像在十个时辰前就已知道传位的遗诏,倒像是刚刚听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的神情。按《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八人受谕”的现场有皇十七子允礼等人在寝宫外伺候,而留存的隆科多密折上却说:“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允礼)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衔,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所以,允礼根本不在寝宫外伺候,也不知道传位雍正的遗诏。

第五,胤祯回京奔丧时,雍正曾密令在路上拦截收缴他与康熙往来的所有奏折密信,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祯与康熙的奏折,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可能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祯的证据,(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详见后面)

第六,雍正生母德妃的表现有悖常理,雍正即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 被雍正阻止. 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 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 . 而几个月后, 她便暴病而亡。

第七,雍正即位时是45岁,且体质偏弱, 而古人的平均寿命仅50岁左右,相比之下,胤祯35岁,不仅年纪合适,他长期奔波在青藏高原上,也说明身体相当健康.

也有人质疑,若是康熙属于胤祯,为何不在康熙61年胤祯返京商量军机时,册封他为储君,而是让他继续返回军队。对此,有人回答:

第一,当时康熙精神和身体很好(可参考当时的奏折和传教士马国贤文章里传教士为康熙检查身体的描述),至少康熙自己很自信他的身体状况,否则不会康熙61年隆冬还出去行围打猎。皇九子胤禟当时还一度担心胤祯不能返回军队继续立功,而对下人抱怨.

第二,当时康熙决定同策妄阿喇布坦议和,但想在谈判桌上拿到自己满意的结果,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清朝廷还得继续在西北保持大量兵力,做出进攻的态势,警告策妄,和谈失败,就将进行军事选项。如果临时换帅,会产生各种猜疑和谣言,动摇人心。

第三,储君是皇位的合法继承者,但同时也是皇帝的地位和安全的最大威胁者,当年皇太子尚无军权,便已引起康熙的诸多猜忌,而如今大将军手握重兵,是让皇帝和朝廷惊秫的人,因此不可能让一个人即是大将军又是明立的皇储。康熙必须等胤祯西线战事完后班师回朝,才会册立他为皇太子。

第四,康熙自己曾经三次远征,并多次去蒙古行围或南方巡幸,每次出行都要很长时间, 京中只留下太子(早期)或几位皇子(后期)值班,但他并不担心自己远离京中的时候会有政变,所以,康熙的经验会让他自信的认为只要传位于胤祯,即使他需要一段时间赶回来,也不影响。

第五,有人质疑说年羹尧是雍正的门人,康熙让年羹尧供应胤祯的后勤,若是要传位于胤祯,难道不怕被雍正钳制吗?其实雍正在康熙朝表现一直是友兄爱帝,孝顺忠诚,吃斋念佛,富贵闲人,康熙从未怀疑过他有争位的企图(如果怀疑的话,雍正就会和大阿哥,八阿哥一样被打压了),所以从康熙角度,当然不会担心雍正会利用年羹尧了。

雍正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晋封公延信为贝子,命延信驰驿赴甘州掌抚远大将军印信,并下了一道密谕给他:“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有历史学家怀疑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祯与康熙的奏折,以及严防胤祯亲自带奏折家信到京,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祯的证据,(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

十二月初七日,廷信与赶往京城的胤祯在陕西榆林附近相遇了。遵照雍正旨意,廷信未向胤祯提及此密谕。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凉州,当他“闻得大将军王的小福晋们都于十二月初五日经过凉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后,即于翌日密奏,并详细讲述了胤祯家属可能经过的两条路线以便雍正派出亲信,拦截搜索他们可能带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

经此一举, 胤祯当然十分悲愤,他抵京后,在景山寿皇殿拜谒乃父灵柩时,见到雍正,不肯下跪,侍卫拉锡见此僵局,连忙拉他向前。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并到雍正面前,斥责拉锡无礼,说:“我是皇上亲弟,拉锡爱虏获下贱,若我有不是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是处,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 ,后胤禩从账房中走出,“向允禵云、汝应下跪”,胤祯“寂然无声而跪”,后来这件事情又成了胤祯的一大罪状:“阿其那见众人共议允禵之非。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或许是因为“祯”与“禛”字同音,胤祯被改为"允禵" 。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后,雍正谕令允禵留住景陵附近的汤泉,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不久,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允禵为郡王,但未赐封号和给予俸银,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致使允禵“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

囚禁半生

随着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对允禵也愈来愈严酷。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获悉允禵在家为去世的福晋制造装骨灰的木塔,立即令纳兰峪总兵官范时绎进行搜查,强令交出。允禵气愤难忍,当晚“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展开了对当年参与储位争夺的兄弟的彻底打击,允禵被革去王爵,降授固山贝子。雍正四年初,雍正革去允禵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释放允禵和允礻我,以图缓和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1748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1749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编辑本段人物年表

恂勤郡王允禵,原名胤祯。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日(1688年2月10日)酉时生,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出,为世宗同母弟。四十八年三月,封贝子。五十七年十月,授抚远大将军,征策旺阿喇布坦,驻师西宁。六十年十一月,入觐。明年四月,还镇。十一月,世宗登基,召还。雍正元年五月,晋郡王。二年七月,遣守景陵。三年十二月,被宗人府劾奏,降贝子。四年五月,自景陵撤还,削爵、拘禁于寿皇殿。六月,廷臣议其罪十四款,诏令宣示天下。十三年,高宗登极。十一月,释之。乾隆二年二月,授辅国公品极。十二年六月,封贝勒。十三年正月,晋恂郡王。二十年乙亥正月初六日(1756年2月2日)酉刻卒,年六十有八,谥勤,爵停袭。

http://baike.baidu.com/view/953515.htm?fromId=4981650

11小时前

1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