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是谁提出来的

一個人孤單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回憶從前 4星

共回答了420个问题采纳率:96.9% 评论

黄炎培。

黄炎培提出: “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18小时前

23

狐朋狗友 1星

共回答了105个问题 评论

"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源起于孔子。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求学的。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他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有教无类"本意就是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氏族,人人都有权利接受平等的教育。这应当说是最早的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的发端。

16小时前

31

被盗取得爱 4星

共回答了475个问题 评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面向每一个人做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进步成长,这应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但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似乎很难。许多学校的教育过于片面和功利化,只重分、不重人,有不少的学生被排斥、被边缘化、被放弃。一位班主任问:“我也想面向每一个学生,尽量照顾到每一个,但我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有很多的事务工作要处理,我一天就那么點时间,不可能做到面向每一个人?该怎么办?”借着老师的问题,回到育人的实质,谈几点“面向人人”的关键。

第一,面向人人,不是靠时间分配所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对学生“高质量的爱”才是关键。

时间分配很重要,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面向人人的关键,必须超越技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整合和解决,这就是要有对学生“高质量的爱”。那如何做到对学生“高质量的爱”呢?秘诀就在于,尊重和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信任感,然后有能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无条件接纳”,并指出这对唤醒和发展出一个人的力量,使其变得积极向上,至关重要。教育学首先是一门关系学,对学生有“高质量的爱”,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其积极影响也就开始了。有教师问:“一个不学习、经常打架的学生,我也要无条件接纳吗?”对,就是要无条件地接纳他的打架,只有接纳了他的打架,你才能接纳了这个“人”。但并非一直允许他打架,而是要看到,这个学生为什么习惯用打架的方式与别人链接,为什么他没有发展一种与人友好沟通的能力,他经历了什么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只有先无条件接纳,才有改变的可能。不接纳,对立、斗争、放弃就开始了,教育也就无从发生。

“高质量的爱”既源自于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力量,也存在于每一个教书育人的细节里。比如,目光链接着人的内心世界,仅仅一个眼神,既可以让学生获得力量,也可“杀死”学生。再如,教师稍稍改变一下说话的语气,或者多倾听一下学生的感受,事情可能就会向好的一面转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爱一定是从细小的改变开始,是双方之间互动出来的。

第二,面向人人,要针对学生的差异与问题,抓住时机,与学生发展出一种相互“驯服”的关系。

相互“驯服”,是《小王子》中描述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独特且重要的关系。书中狐狸对小王子说,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是世界上唯一的关系了。在班级里,也存在相互驯服的关系问题。如果学生既能感受到教师平等地对待他们,同时还感觉到教师与自己之间,有着跟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关系,那么,自己于教师而言便是最重要的那个人。此时,面向人人,就有了更实在、更真切的内涵。

面向人人,既要在“共时空间”去体现,更要在“错时空间”中去完成。“共时空间”,指教师与全体学生在一起时,相互的行为能不能体现出面向人人。比如,学生是否有公平的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课堂提问时教师能否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错时空间”是指,每个学生成长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什么时间遇到什么问题,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或遭遇了危机,教师要将目光更多停留在这个学生身上,关注、支持和帮助该学生。如果教师做到了,不仅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与这个学生发展起了相互“驯服”的重要关系。

第三,面向人人,要结果,但不能唯结果论,不能用教育在学生身上是否产生显著的效果来评判。

教育是个复杂性系统,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且在不断变化之中。作为教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学生有变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关注并期待好的结果发生,是教师职业的价值所在和目标追求。同时,我们也不能唯结果论,鉴于人的成长的艰难和复杂性,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有时也无能为力。但是,教师要学会慢慢地接纳这部分,用心用力,兜住孩子,不放弃每个学生,面向人人。

面向人人,教师更多的是要树立起对教育的信仰,不做贬低、嘲讽、伤害学生的事,让爱、信任与关心持续发生。当然,面向人人,并非是通过学校对教师的硬性要求所能实现的,需要学校也真正“面向师师”,用要求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来尊重、关心和支持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没有被学校好好对待的教师,也很难有动力去善待每一个学生。

第四,面向人人,从深层上讲,需要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人格整合。

教师不仅仅依靠专业,而是要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教育中。教师自身怎么样,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很多时候,并不是教师不想给予爱,而是缺乏爱的能力,甚至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学生的事。缺乏爱的能力的教师,如何与学生、同事和家长交往,如何应对压力与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整合的能力。或许有些教师会将爱的能力的缺失,归咎于原生家庭,归咎于自己的父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终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一个拒绝成长、拒绝改变的教师,因为没有成长改变的体验,也无力指导学生实现成长改变;一个不能实现自我教育与整合的教师,亦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教育好学生。在《教学的勇气》一书中,作者帕尔默指出,教育改革或许不是从体制、技术、课程等外部因素入手,而是从教师内心最真实的地方开始的,那就是,决心不再过一种分离的生活,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讲,教师有了好人格,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整合,便能更好地融入教育,保证教育质量。

13小时前

4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