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训16字原文

不喝纯净水 1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逅小溅 4星

共回答了47个问题采纳率:98.9% 评论

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北大最早的校训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而不是十六字。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人才在北京大学就职或任教。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16小时前

43

新城旧人 3星

共回答了372个问题 评论

      以五四精神作为北大的精神核心,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是这场运动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精神传承者,五四运动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蕴。

北大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14小时前

34

轉甪己陌玍 2星

共回答了6个问题 评论

北大校训16字:

北京大学并无明确的校训。北京大学校训一般认为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但是,现在对于北京大学校训也没有统一的说法,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提出北大校训“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奠定了北大多元思维、讲真话、讲实话的人文传统。 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期间,曾提出过8个字的北大校训,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1小时前

39

女乃嗏先玍 1星

共回答了125个问题 评论

校训不仅对学生有指导意义,而是对全校师生员工都有指导意义。所以,校训往往都被书写或镌刻在人们容易看到的地方,如校门、礼堂、图书馆等迎面处;校刊、学报、纪念册等的刊头、扉页或专页上。因此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的“允公允能”、燕京的“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等即常见于以上各处,并被师生所熟悉、所记忆、所引用,在有关回忆录中常常见到。而北京大学(含京师大学堂)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在这些地方均未见到过类似校训的词语,也未在纪念文章或回忆录中见到有关校训的提法。

1938年10月6日,西南联大常委会根据当时教育部的要求制定西南联大校训、校歌,成立了以冯友兰先生为主席,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为委员的编制校歌校训委员会。为了能够包容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训的精神,曾将三校校训书写在纸上摆在面前斟酌讨论,清华、南开的校训已见前文,写有“国立北京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一张小纸于此第一次见到(现收藏在校档案馆),且为仅见。这八个字,在此之前、之后均未被引用过,更未被镌刻在校门、礼堂等处,也未被刊载在校刊、纪念册上。因此,数以万计的北大师生(在校或离校的)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八个字。只是近年来由于西南联大的被人关注,四校校训并提,这八个字才为一些人所知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出《中庸》第十九章,其主旨在讲修身、为学、治国,然而学、问、思、辨、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中庸》第十九章)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指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 ;论轻重,行为重。”他还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九、卷十三》)可见笃行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为何被舍弃不用?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泰斗人物灿若群星,他们会赞同“五者废其一”吗?因此,我以为以上八个字有被仓促拿来应急之嫌。(这八个字出自何人之手,尚待考)

如今常常被人引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被称为北大的校风、学风的,而未被看作校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北京大学实无校训。

其实,仅就校友不记得校训而常常询问,即可说明北大没有校训。

7小时前

47

醉揂潞朲 4星

共回答了483个问题 评论

北大校训: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2小时前

5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