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鬼

雨落山野 2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愛昵一萬年 3星

共回答了383个问题采纳率:92.9% 评论

这是网络神兽“草泥马”

“宽广的马勒戈壁景色多壮丽,勇敢的草泥族人民歌颂着你,俊健的草泥马多么的美丽……”日前,这首由中国网民撰写的《草泥马之歌》,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网站,国外媒体纷纷对“草泥马”现象品头论足,这个本义是指向某个物种的词汇,折射出人们对中国文字的无穷想象力,并开始无限发酵和变味。

有网友以考证的笔法指出,“草泥马”即为“羊驼”。于是,商家依此为据,匆忙制造出了“草泥马”玩偶,在网络上大肆出售。生物学家却考证得出,根本没有“草泥马”这种生物;学者却又考证出“卧槽泥马”有历史出处。丝丝缕缕,迷乱不堪……

原本仅是“无聊之作”

“草泥马”的走红,源于一首中国网民制作的《草泥马之歌》。该歌曲是童声合唱,于2月初以视频方式贴在网络上。

贴出《草泥马之歌》的网友注释说:“里面的声音绝对没有处理,是我用各种童声唱了8遍,合成在一起的,请放心收听。个人无聊之作,笑笑开心一下而已,请勿认真。”可连视频制作者都始料未及的是,该视频让人认真了,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出现了一堆“草泥族”。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崔卫平在其博客上以《我是一只草泥马》为题,对该“族群”的出现缘起做了梳理。

“我为发明这种谐音隐语的人击节赞叹。它的潜台词是说——有些话我是说不得的,你不让我说,这个我知道,你看,我是配合的,不是吗?当然了,我自己也觉得,说这样的糙话是不应该的。”崔卫平在文章中说。

“草泥马”另生事端

当网友渐渐对“卧槽”、“草泥马”、“卧槽泥马”等词汇习以为常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段凡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把“卧槽泥马”当作一个成语来解释: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胜任,等同于烂泥敷不上墙。

这一解释,被网友结合恶搞,引申出了无穷寓意。知名网友“老饕餮”撰文称:“江湖闻此,无不大噱,喷饭者不可胜数。博士惊惶,查无实据,愧汗交流致歉。”云南大学古代汉语教授蔡英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凭直觉说:“这个词不可能出现在《战国策》里吧!”为谨慎起见,他特意查证了《战国策·楚策四》。

半个小时后,蔡教授告诉记者:“不算很长的楚策四里,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以及相关的出处。”谨慎的蔡教授执意再翻书,依然没有查找到,他由此肯定了自己的看法。

“卧槽泥马”列入试卷?

“草泥马”在网络上引起的事端还没有平息,网络又传出另一消息:一中学试卷将“卧槽泥马”列入考题,以周正龙拍虎事件(正龙拍虎)作为引题,引出另一成语,4个选项中有一个为正确答案,即为“卧槽泥马”。

帖子纷纷被各论坛转载,上面还配有一张像模像样的试卷局部图片。可该图片无法证明该“试卷”为哪个省,中学几年级,所以无法辨别真伪。昆明第三中学语文教师王旻告诉记者:“在昆明中学的试卷里,没有这样的试题。如果这样的题目真的出现在了某个地方的中学试卷上,那是非常荒唐的。”

网友评说

边民:它是一种网络暴力

记:对“草泥马”这个词的看法是什么?

边:它还是一句没有脱离低俗的“国骂”,但将“国骂”与一首歌结合,还虚拟出一种神兽来,是中国网民在现实社会中的超现实做法,一种整蛊搞笑和黑色幽默。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它与“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等网络热词性质相同。

记:你如何看这种现象?

边:草根很难出现在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上,“草泥马”的隐喻延伸是一种小聪明,更多地满足了草根阶层。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网络暴力,不具建设性。

记:为什么是一种网络暴力?

边:这个词的出现,造成了大面积、高频率的反复传播和使用,并用于网友相互攻击语境,已是一种网络暴力了。

风之末端:纯属娱乐事件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词汇,“风之末端”认为,那只是网民对网络规则的一种应对之策,比如论坛设置了屏蔽词、过滤词等,某些词语是无法以赤裸裸的本义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出于对网络规则的不满,就会寻求一种发泄的快感。“风之末端”说:“我本人对这样的网络规则也很反感,就算你正正经经评论一些事件,部分词汇也会被屏蔽,说不定,哪天我也会用这样的词。”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娱乐含量很高的工具平台,很多事,上升到任何层面都是没有必要的,也不会有任何结果。”“风之末端”说。都时

4小时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