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同姓氏的人总会说 五百年前是一家

沉沦迩眸 3个月前 已收到6个回答 举报

涩味圈儿 4星

共回答了415个问题采纳率:96.9% 评论

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出自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记》,里面描述是,可不道一般树上两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这句话的解释就是拉拢关系的意思,是指同姓之间的亲密关系,上祖本是同一宗族,虽然现在分开了,但是同宗的关系是真实的,同姓同宗。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面,其实姓氏的出现并不是说绝对是有血缘关系,很多的姓氏都是在古代的时候被统治者赐予的,也就是说姓不一定是一族血脉,在古代的时候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姓氏,二是获得赠与才拥有了姓氏,而很多时候家仆做的时间长了表现好可以获得主人赐予跟主人的同姓,但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血脉关系,而只是有特殊关系而已。

姓氏的扩散其实就是这样扩散开来,有家族开枝散叶,也有更改姓氏获得的,有的是获得赠予,血脉关系造成的同一个姓氏固然是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另外的途径也是拥有相同姓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不管如何,只要追溯源头,其实同姓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关联,虽然说这些关联并没有多大作用,但是怎么说同姓之间多少都会有一点点关系。

真正意义上这些关系基本上可以忽略,两者之间要是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基本上没有关系了,很多同一个祖宗的家族在五代到六代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感觉没有了亲戚之间的那种特殊关系,甚至都很少来往,根本谈不上什么关系亲密,一代到六代最多不到150年,关系都已经陌生到没有什么联系,追溯到五百年前几乎可以说在十代以前的事情,八杆都打不到一块了。

所以其实对于这种观念其实基本上的关系并没有任何联系了,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同姓之间的关系好感比较好,最主要的是同姓的源头是相同的,虽然过去了无数代,但是源头一样这不可否认,同姓之间也被称为本家,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只是为了拉进关系好交流而已,其实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意思。

3小时前

26

流年独殇 4星

共回答了401个问题 评论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据传“五百年前是一家”最早的说法来自于佛家思想的“忍字诀”,用于冲动时的心理抚平或心理指引,既:很可能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化干戈。再就是源自六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根据老漁考察“大槐树”说应该比较靠谱些,何况这一说法也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史料记载,从从明朝洪武年间到至明朝永乐年间的五十年里,以洪洞大槐树为主的多个移民点十几次的移民潮中,直接迁入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以及后来的转迁云贵川一带延续的再后来转迁的转迁……在五十年的移民潮里,移民多达八百多个姓氏,而北宋开始流传的《百家姓》里才五六百个姓氏。老漁在西北工作时,做下乡教育就经历过和当地老人攀谈祖上之来历,当地人都说老家是“大槐树下面”的。说到“相同姓氏总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老漁觉得“大槐树”说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另一种解释应该是同姓拉近了距离的玩笑话吧。(图片来自网络)

1小时前

36

弱肉强食 2星

共回答了73个问题 评论

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首先有套近乎的成分,;其二,中国人口迁移影响

22小时前

44

时间倒流 1星

共回答了174个问题 评论

相同姓氏的人初次见面会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基本上出于套近乎的目的。没有什么依据的。

这句俗语最早出现在元朝戏曲作家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记》中:一般树上无两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可见六百多年前就流传了这个俗语,现在还一直沿用。

另外一种更广为流传的说法:

元朝末年由于常年战乱,水灾、旱灾、蝗虫灾,黄河淮河多次决口,瘟疫不断,造成全国人口锐减,到了明朝初年全国人口不足六千万。以至于朱元璋都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此时山西依仗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受到战乱波及较小,天公作美风调雨顺,连连丰收,就连蝗虫也没到山西去。此时山西人口多达400多万,属于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省。

朱元璋根据这个情况决定“移民屯田,开垦荒地”。

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这四十多年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总共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将山西的人口向其他地区分流,人们习惯上叫做洪洞大槐树移民。

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这件事过了五百年,所以陌生人的同姓氏相互寒暄五百年前是一家。一直延续到今天。

18小时前

50

谨此算了 1星

共回答了145个问题 评论

在生活中,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初次见面互相介绍姓名时,如果是同姓,通常都会有人说:“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妇孺皆知的俗语,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以及为什么是五百年,而不是三百年或六百年。若想知道这句俗语的出处和产生原因,就必须要知道历史上有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事件。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灾害频发,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山西因东有太行山作屏障,社会稳定,呈现出一番太平富庶的景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人口不足六千万,当时,河南人口为189.1万,河北人口为189.3万,而山西却高达403.4万人,比冀豫两省的总和还要多。为发展农耕,充实国力,巩固政权,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年十五年(1417年),明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城以北的广济寺旁,在"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代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告示洪洞及周边万民于此,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遣赴各地。

洪洞大槐树下有据可查的移民活动,历明朝三帝共50年,较大规模的移民达18次,外迁省份遍及北京、河北、安徽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涉及汉、满、回、蒙四大民族,800余姓氏,迁民总数达100余万。

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古代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移民,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如今,古槐后裔已遍布海内外。据山西洪洞县有关人员介绍,全世界的古槐后裔已达数亿,约每十个华人之中就有一个古槐子孙。有关专家还表示,洪洞大槐树移民不仅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还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俗语的出现、流传,就是此次大移民的“副产品”之一。

13小时前

1

峩衹昰玩祢 2星

共回答了291个问题 评论

有的人是觉得同姓之间有种亲切感。有的是单纯的玩笑。更多的是: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利,而且又是同姓。讨好对方罢了!

7小时前

4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