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古文评论

饥渴寂寞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归属位置 2星

共回答了266个问题采纳率:96.9% 评论

张维屏(1780一1859),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任知县,代理知府,后辞官任广州学海堂堂长。鸦片战争期间,目睹英国侵略军的暴行,他写下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诗篇,歌颂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正义斗争。《三元里》七古,被人誉为近代的《正气歌》。张氏有《松心庐诗集》,《张南山全集》行世。

一,《三元里》,张维屏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需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十队百队沿溪山。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仗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中有夷首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

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月谋?

二,简注: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郊,道光21年(1841)5月29日,英军劫掠广州近郊,三元里百姓在菜农韦绍光带领下奋起抗击,歼灭英少校毕霞,伯麦,生俘二十余人。

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乡分远近,李福祥《三元里打仗日记》:初九日,予与各乡约,每乡设大旗一面,大锣数面,倘有缓急,众乡皆出。

黑旗,自注:夷打死仗则用黑旗,适有执神庙七星旗者,夷惊曰:打死仗者至矣!

火器无所施,《三元里平英团调查会记录》黎明时天下大雨,英兵着皮靴行动不便,抬枪失效,农民反攻,英军大败。

颠挤,颠隮,坠落。《书》:告予颠隮。

夷酋,《夷氛闻记》:伯夷身肥体健,首大如斗。

摏长狄喉,《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摏其喉以戈,杀之。樁(chong一声)。据谭宗浚《览海赋》注:时值大雷雨如注,夷人枪炮无所施,死者数百,夷酋伯麦,毕霞亦殪矣。

郅支首,《汉书陈汤传》:汉建昭三年(前36)陈汤入康居,杀郅支,悬其首十日。此处喻指英侵略军下场。

歼厥渠魁,语出《书胤征》。渠魁,英军头子义律,英军被围,义律往救,也陷重围。

不解何由,据《夷氛闻记》,清政府派广州知府余保纯为英军解围。并护送义律出围。

魏绛,见《左传襄公四年》。诗中取订盟之意,指责投降派的妥协行为。

却赖金缯,指1841年奕山与英侵略者签订休战条款,赔给英方六百万元,和北宋时屈辱求和的岁币一样。

三,评析

这首诗,是鸦片战争时间的文学中一首富于战斗性的优秀诗篇。诗人以强烈的爱国感情,生动地描绘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场面,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开头十句和“众夷“以下十四句,叙述战斗经过,分别描写三元里人民与英国侵略军,形成一组鲜明对照。一方面,千众万众同时来,妇女齐心亦健儿,群情激愤;一方面,相视变色,苦踯躅,愁颠挤,丑态百出。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气概和侵略者外强中干的本质,表露无余。

纷然欲遁以下四句,又是一组对照。诗人描写了“歼厥渠魁真易事“的发展势态与“枯鱼竟得攸然逝“的实际结局,使清朝官员卖国投降,卑躬屈膝的面目,从虚实对照中浮现出来。

诗末是诗人的议论,借用宋王朝屈辱的史实和“全盛金瓯日“的假象作对照,尖锐抨击清王朝屈辱求和的卖国行径,并寄托了深沉的愤慨。

三组对照,爱憎分明,语言形象。全诗描写战斗场面,有场景鸟瞰,气氛渲染,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战争画面,充分显示了诗人铺演故事的功力。用韵四句一换,读来铿锵有力,既烘托出情产的起伏,又浓化了诗人的感情。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8小时前

4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